劉 倩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深,我國的眾多高校都開設了日語專業。培養日語專業人才,提高學生的日語能力,成為了高校日語課堂教學的重點。為了順應社會的發展進程,滿足人才培養需要,就隨之產生了“任務型教學法”。將其應用在高校基礎日語課堂教學中來,可以有效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語言交流能力。
“任務型教學法”以教學任務為主要導向,是根據實際需求制定語言學習任務的一種教學方法,包括教學目標、任務活動、教學環境等。“任務型教學法”的實踐要求以學生作為課堂主體。它與傳統語言教學方法相比,是優先設置教學目標,然后以教學目標的實現設置教學過程,將傳統教學的感性發展為了科學理性。
“任務型教學法”的實踐應用,對高校基礎日語教學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能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而且還能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應用能力;另一方面它為語言教學工作提供了創新的教學方式,為實現教學改革、滿足社會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
“任務型教學法”具有以下特點:
其一,“任務型教學法”的形式靈活多樣。“任務型教學法”可以使用各種多媒體資源為學生展示內容,在教師的引導下進入學習任務。能將學生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激發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思考。
其二,“任務型教學法”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任務型教學法”的實踐通常是小組活動,需要組員之間合作完成任務。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趣味中進行學習并完成任務。
其三,“任務型教學法”為學生帶來實際體驗感。“任務型教學法”的課堂任務的完成需要小組成員各自表現自己的能力,而且最終需要以小組形式進行匯報總結。教師可以采用輪流匯報的方式或者每個小組形成一份綜合書面報告,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匯報展示中發揮自己的優勢。這樣教師也可以認識到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其四,“任務型教學法”的教學內容更有實用意義。“任務型教學法”的實踐基礎是教學大綱的要求任務,這些任務通常需要在實際場景下發生,所以學生們可以利用課堂或課后時間進行模擬訓練,還可以拓展課外知識,在實踐中認識語言、學習語言[1]。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院校中,教師對日語學習的目標認識不夠清晰,就會產生一些問題。
當前階段,我國很多高校都開設了日語課程或設置了日語專業,但是日語的使用頻率不如英語高,而且不是國際上的主要交流語言。所以很多高校日語課程缺乏一個系統的教學體系,基礎日語課堂教學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將課本內容作為知識學習的主要途徑。這樣課堂上教師只是對課本內容的講解,而且作業也僅是熟讀、背誦或抄寫。這種教學方式下課堂氣氛會十分枯燥,教師與學生之間不能產生互動,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會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而且也忽視了語言實用能力的培養,學生在畢業后找工作時會面臨很多困難。
隨著社會的發展,對日語人才的需求量會越來越多,而且對日語實用能力的要求會越來越嚴格,所以需要高校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日語教學資源缺乏,對于教材的更新速度較慢。對于一些已經有日語基礎的學生,很容易發生重復學習的問題,而且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講,學習過程中沒有重點突出,無法很好地掌握語言學習的關鍵。另外,由于很多高校在擴大招生時會盲目地劃分專業方向,極易發生語言專業基礎薄弱的問題,阻礙了學生語言實用能力的發展。而且日語是一門使用不太廣泛的小語種,高校的教學資源分配上不夠重視,使學生不能認識到學習日語的重要性。因此也需要高校合理分配教學資源,教師也應當重視教學任務安排,培養學生認真學習日語的態度。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院校的日語專業教師十分缺乏。很多高校會聘任剛剛畢業的學生,他們往往沒有經過培訓,缺乏教學經驗。而且很多高校教師平時教學和研究任務繁重,沒有外出學習交流的時間和機會。同時高校的課程安排也不是很合理,一些高校以選修課的形式對待日語,還有一些高校將日語課程安排的十分復雜。這些都會導致教學質量的下降,影響學生們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興趣[2]。
基礎日語是進行一切日語學習的核心課程,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掌握好基礎日語對后面的日語學習會有很大的作用。基礎日語要求以培養聽說能力為主、讀寫能力為輔。將“任務教學法”科學合理的實踐于基礎日語課堂教學中,對于提高學生基礎學習質量有很大的幫助。
在進行課堂教學前,應當要求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讓學生了解并初步記憶課程的詞匯和重點內容,在課堂上有目的、有重點地學習。而且養成學生的預習習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后面的日語學習中有很大的作用。同時還要求教師應當充分了解教學要點,并且合理地進行任務設計,完成學習目標。
課堂教學的任務執行,應當注重語言能力的鍛煉和知識的掌握。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進行課程導入,定制任務式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其次應當突出重點難點,比如對語法或者句型,可以進行有針對性地練習。同時還要求教師應當關注學生的課堂反饋情況,及時改進任務設計的不足。
在課后任務的設置上,一方面需要多進行語言應用的鍛煉,讓學生將新學習到的書本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另一方面還要注重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既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又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而且教師進行課后反思,為教學技能提升積累實踐經驗[3]。
以《新編日語》第一冊第九課《家庭寫真》為例,分析如何進行“任務教學法”的課前任務設計、課堂任務執行和課后任務練習與評價。
首先,在課前任務設計上,學生已經學習了八節課的基礎日語,具有一定的日語學習能力,而且日語基礎學習進入向日語能力培養的轉變過程中,能夠進行自主學習。根據本節課的關鍵詞“家庭”進行準備,可以讓學生根據關鍵詞進行背景知識拓展,并進行課文詞匯、語法、句式的預習。在背景知識拓展上,可以要求學生準備用日語對自己的家庭成員和其他基本情況進行2-3分鐘的簡短介紹,并在課堂上隨機選擇幾名同學進行展示,也可以在展示后向其他同學提問。既讓學生有危機地進行準備和預習,又可以鍛煉學生的日語表達和聽力能力。在課文預習上,要求學生們發現課文對話中的重點部分。
其次,在課堂任務執行中,又可以分為課文知識講述、場景任務練習和結課任務發表三個部分。在課文知識講述部分,課堂設置可以選擇以學生講解和說明為主,教師主要進行新詞匯、新語法、新句式的點撥和解惑。這樣學生能夠在課前任務準備階段付出更多時間自行學習詞匯、語法和句式,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又能夠提高課堂效率。在場景任務練習部分,由于學生已經學習并基本掌握課文對話和一些新知識,此時更需要鞏固新知識。教師可以結合課文的練習題與實際場景,對學生的日語實用能力進行鍛煉。比如可以由教師準備一些隨機場景的臨場對話內容,或者由學生自己準備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對話主題。這種課堂對話練習,對于基礎階段的日語學習有很好的效果,其一學生能夠對新知識的掌握和記憶更加深入,其二能夠督促學生在之前的任務準備和學習中更加認真用心,其三可以考察學生課文知識的掌握程度,其四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日語實用對話能力,其五教師可以及時糾正學生的一些語言習慣錯誤。在結課任務發表部分,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利用已經掌握的日語知識進行匯報總結。比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中日兩國家庭的特點進行總結并對比分析,也可以對之前已學習的所有課程進行階段性總結匯報。這樣設置課堂中的執行任務能讓教師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可以及時掌握學生情況和容易發生的問題,對學生也增添了很多機會進行日語實用能力的練習。
最后,在課后任務練習與評價中包括兩個方面的任務。一個是“練習”,這種練習與課堂上教師督促練習不同,需要學生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內容上包括教師提前布置的課堂練習準備和學生自主進行的日語語言知識擴展,比如教師可以建議學生進行反復練習,使語言表達能力更加流暢,利用一些有錄音功能的設備記錄自己的發音,自己反復聽或者請同學、老師聽幫助糾正發音問題;也可以使用網絡平臺發布自己展示的視頻,與其他學習日語的朋友進行交流。另一個是“評價”,在基礎日語的評價方式中,一般會采用過程考察和期末考核相結合的方式,過程考察主要是對課堂表現和課堂任務完成情況的考察,根據學生的課堂練習、模塊測驗、課程實踐和總結報告等綜合考察,考察方式可以組織學生之間互評、小組內部自評、小組之間互評以及教師評定。既能從公平性上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4]。
總而言之,任務教學法為教學實踐提供了理論性的指導,但是目前階段我國的實踐應用還不是很充分,需要高校日語教師把這一理論細致研究并充分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吸收任務型教學法的優勢,與傳統教學模式相結合,既不能忽略語言本身的學習,又要滿足語言使用交流的意義,完善高校日語課堂的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