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瀟
在語用學及相關領域的研究,通常會以會話為基礎,研究人員用語料庫的相關內容去理解會話如何起作用,尤其是一些帶會話功能的詞匯和短語,如well,you know,alright,you see等等,這些都屬于公式化語言的使用,并且在會話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最常見的信號詞是right,幾乎用于所有場合,尤其是在終結前一段對話內容并轉入下一個談論話題的時候。語料庫中記載了大量的公式化語言,這說明,公式化語言在日常交流中,語言運用中是必不可少甚至是主要的部分,比如去商店買東西,售貨員的一句“can I help you?”就快速的完成了許多信息的展示,包括說話者的身份、說話者在這個地方的作用,以及向對方表達出一個信號——您可以說出你的需要,我可以幫助您。
英國哲學家奧斯汀提出了有關話語施事力量的學說。傳統哲學家和語言學家大多認為,語言是一個與世界相對照的符號系統,其首要功用‘描畫’世界,傳遞有關事實的信息,提供有真偽可言的命題。奧斯汀的‘施事話語’概念對傳統的語言觀提出嚴峻的挑戰,因為他發現了一類可與記述話語相對照的“施事話語”,其功用不是描述事實,而是實施某種行為(楊玉成,2002)。語言不僅用來描述世界,更是用來完成指令,而公式化語言不僅更快速的傳達了指令,而且由于它所帶有的文化背景,它所傳達的意思也更為準確。
種種語言現象表明,對于公式化語言的教學,在外語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但是在現在的外語教學中,對于公式化教學的落實并不到位。流利的語言表達并非只依靠語法,很多時候,恰恰因為大腦中要對句子中的語法成分進行分析,反而會影響對話的流利度。因此,對于含有大量信息的公式化語言的學習是很有必要的。
公式化語言作為一個穩定的結構,其中蘊含了大量的信息,包括了說話者的情感、情緒、目的等等,這就決定了公式化語言在日常交流活動中起到許多的作用。
公式化語言作為一個固定的搭配,在人的腦海中作為一個整體的語塊兒存在。大腦對于這個語塊兒的熟悉和了解,就像對一個單詞的了解一樣,當聽到這個固定搭配時,會快速地做出反應,減少對每個單詞意思做出反應再把它們排序重組得出最后結論的時間。當你聽到,see you tomorrow的時候,你只需要注意聽名字就可以,或者是利用一些固定的句型,只改變其中的主語或賓語就能快速完成一個句子表達。即使在你想不出要說什么的時候,使用uhm、you know…這種暫停填充物,也能大大減少了交流中可能出現的沉默和尷尬。
在《奧斯?。赫Z言現象學與哲學》一書中提到,在奧斯汀看來,言詞與世界的關系是極其復雜的,“真”只是評估言詞與世界關系的維度之一,而且也并非非常重要嗎,陳述應該另有目的,需要考慮說話者的情境和說話者的意圖、聽者的興趣以及問題的精確性等因素(楊玉成,2002)。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拔地而起、淚千行……這些話語或多或少都有夸張的成分,但它們用于作品中,用于日常人們抒發自己的情感時,就是適合的。在外語學習中,比如一些序數詞的使用,可以增加話語的節奏感。這些公式化語言,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既生動有有趣,既能夠準確表達心情,又能夠增加語言表達的生動性。
一些公式化語言通常蘊含著一定言語群體共有的社會知識和語用知識,是日常交際中不可缺少的言語組成部分。它具有調節日常生活和社會關系的功能,可以標識社會地位,增加參與者的集體意識(常晨光,2004)。如每個語言都有的問候語、道歉語、感謝語等。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命令、指令、協商等,也可以通過公式化語言較為婉轉或者快速地完成,比如May I …?Could you…?這些表達,有助于為說者節省時間,也有利于聽者的更好的理解,有利于人際關系的發展。
如今的外語教學,不再是以取得高分成績、獲得證書為目的,而是更多的注重實用性。語言的掌握并不是一種簡單的接受和習得,關鍵在于生存活動,或者說語言是在生存活動中形成的。梅洛-龐德說:“語言的獲得不應該局限在最初的幾年:它與語言的實踐本身是同外延的?!边@就突出了言語實踐的重要意義(楊大春,2007)?;诠交Z言的作用,公式化在增加語言的實用性、促進學習者去運用語言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人的大腦記憶可以分為三種:長期記憶、中期記憶和短期記憶。長期記憶是較為穩定的一種記憶,時間可以維持幾天到幾年不等。中期記憶是不穩定的聯系,通過不斷地強化練習可以轉化為長期記憶。短期記憶則是是神經連接的暫時性強化,記憶時間很短,有研究表明,每人每天只能保存1%的短期記憶。而公式化語言是一個固定結構,多是短語、短句或者句子,包含信息量大。這樣,每人每天記憶1%的公式化語言,就比記憶1%的單詞所輸入的知識點要多,從而增加了知識的輸入。
語言作為一個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工具,帶有很強的目的性。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和民族,有不同的說話方式。在外語教學活動中,公式化語言的教學,通過一些簡單的寒暄語或者成語俗語,這些都是貼近實際的語言,能夠快速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不僅對于這門語言的學習產生興趣,更對語言背后的文化環境產生興趣,促使他們加強對外語的學習和了解。同時,學習一些公式化語言,能夠給他人一種親切感,增加彼此的理解快速地融入另一個環境。
公式化語言中有許多是學習者還沒有學習過的知識,但是通過整體語塊兒的學習和練習,他們能夠很自然的說出比較地道的句子和表達方式。通過多個表達方式的練習,學習者可以發現其中的規律并且加以歸納總結,獲得更多的知識,而且記憶也比較牢固。這就大大提高了外語學習的效率。
人文主義教學理論強調,教師,特別是語言教師在關注學生認知(cognition)的同時,也不應忽視學生的情感(affect),要把學生當作有智力和情感需求的完整的人(a whole person)來對待,在努力幫助學生擴展語言知識的同時,也不應忘記對其情感智力(emotionalintelligence)——情商(EQ)的培養(范琳,2007)。教師在講解公式化語言時,不應該只告知意思,應該關注其深層含義、文化背景以及應用情境,同時關注學生的反應和需求,幫助學生創設相應的情境,來運用所學的公式化語言,培養他們對于語言的實用能力。不只是在智力上教授知識點,而是使學生在情感上也懂得公式化語言的含義和用途。
這一理論還強調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學生的全身心參與來提高外語教學的效率與效果。教師應該在公式化語言的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設置活動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學習中,鼓勵他們自主學習、尋找感興趣的表達方式,并了解它們適用的情境。
教學中還應避免因為文化差異不同而有可能產生的對公式化語言所指含義的誤解(范琳,2007)。比如在中文中接受贊賞時說的“哪里哪里”,在翻譯成英文時,就不能逐字翻譯,應該明白它的深層含義,翻譯為西方文化中接受表揚時的答語。此外,還要注意公式化語言的時效性。因為公式化語言是長期使用的穩定的結構,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有些語句可能不適用于現代社會,或者它的原有意義已經發生了變化。這時,就要關注公式化語言的現實意義,避免意義的理解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