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小茵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靠口頭傳承。“岜沙”一詞不讀“bā shā”音,普遍地讀作“biā shā”,在苗語中是草木繁茂的意思。這從側面反映了岜沙的崇樹觀念。
苗族依服裝顏色可分為青苗、白苗、花苗等,岜沙屬于黑苗的一支。岜沙奉蚩尤為先祖,《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九戰九不勝”[1](46)。苗人從三皇五帝時開始遷徙和戰爭,前方有野獸,后方有追兵,戰火連天,饑腸轆轆,苗族多災多難。岜沙在祖先“九黎”部落在接二連三的戰敗之后,從東方遷徙而來。秦漢時期遷至貴州從江,便在這里繁衍生息。
岜沙處于云貴高原,這里溝壑縱橫,植被種類豐富;這里“阡陌交通,雞犬相聞”[2];這里“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2]。走進岜沙,以為走進了“世外桃源”,便能放下生活中的種種困惑與不安,專注于岜沙的月色花顏,山水樹貌。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吸引著外界游客,帶動了旅游行業的發展。岜沙人文旅游資源豐富:古老的習俗,樸素的建筑,歡快的節日等,服務行業,文化娛樂行業也得到相應發展。
岜沙坐落于貴州省從江縣丙妹鎮。相對閉塞的地理位置與岜沙人的思想觀念結合,形成了岜沙獨具一格的民風民俗:木質的吊腳樓,黑亮的甩褲,精致的百褶裙,尖聳的“戶棍”,香醇的糯米酒,金燦燦的禾晾,令人望而生畏的火槍,多彩的節日,別具風味的禮儀等。崇樹的自然觀,敬重祖先,相信靈魂,開放的婚戀觀讓諸多學者深入考察。近年來,交通改善,民俗旅游資源開發,岜沙己由一個封閉聚落,變成了外界滿懷好奇的旅游點。岜沙民俗研究有利于展現獨特的岜沙習俗,分析岜沙民俗文化特色,也有利于繼承并發展岜沙苗族的民俗文化,豐富貴州少數民族文化。
本文以岜沙民俗作為研究對象,詳細解讀岜沙民俗,第一章著重從物質生活方面解讀民俗,第二章解讀岜沙人的觀念,第三章討論其民俗的成因及觀念與民俗之間的關系,希冀以此引起人們了解岜沙,關注岜沙。
岜沙民俗獨特,主要表現在:木制的建筑,高聳的禾晾,精致的服裝,“戶棍”的發型,糯米為主食,佩帶長槍短刀,節日豐富多彩、隆重有趣。
岜沙房屋多傍山而建,石頭壘成向外延伸的地基,蓋全木結構吊腳樓,就地取材,杉樹做墻,樹皮做頂,少數人以茅草或小青瓦蓋頂。室內擺設簡單,主要的活動場所是火塘,占了房屋總面積的大半。吊腳樓多以兩層為主,底下一層堆放雜物或圈養牲畜,二層前面部分是走廊,用于晾衣服、布匹。
岜沙最有特色的建筑當屬禾晾,禾晾高約十米。稻谷從田間割好即刻捆扎,掛在禾晾之上。禾晾構成岜沙一道道金黃的谷墻,錯落有致,吸收陽光。
岜沙建筑多就地取材,極少使用外購磚瓦,一方面是因為交通不便,相對閉塞;另一方面,岜沙人的眼中,沒有“廢物”這一說。生命是自然的饋贈,木材、陽光都是可充分利用之物,這樣的建筑習俗體現了岜沙人崇拜自然的觀念。
《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里描述苗族先民“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3]。岜沙服裝從種棉花,種藍靛,織布,蠟染,捶布,繪圖,繡花等,都是手工精心制作。制服裝由女性完成。學習針線、刺繡、染布、做百褶裙,是發揮創造才能的機會,是每個岜沙女孩的成長之路。
貴州的濕潤氣候不適于棉花生長,但大部分岜沙人還是會種棉花和藍靛,少部分人買紗線來織布。服裝制作工序繁瑣,首先是織布,織好再染。染布時取藍靛葉加酒揉碎,布在藍靛中泡上幾天才不易褪色,且布匹充滿酒香。染好的布匹放在牛皮熬制的牛膠上滾,滾好再曬,之后在石板上反復捶打。捶打之后在水中漂色,再曬,再泡,如此反復幾十甚至上百次方可。如果是宴會服裝,在捶布時還會加上鴨蛋清,變成又亮又滑的蛋漿布。
清時的《鎮遠府志》記載黔東南黑苗“男不穿裙,女不著褲……纏頭裹足,布悉用青”[4]。岜沙苗族在服裝上也沿襲了這種風俗。岜沙男人穿黑亮長衣褲。上衣無領,右衽或左衽開襟,飾以布扣、銀扣或銅扣,衣長至臀部,遠看像黑色吸油紙。直筒型長褲寬大,穿草鞋,甚至不穿鞋,走起路來精神抖擻。女性四季都穿百褶裙,冬季寒冷便會在腿上束帶保暖,青黑是服裝的主要色調。成年女性的百褶裙后片是白底,飾以彩色配飾,未成年的女孩穿湛藍靛青的百褶裙。百褶裙的制作精細入微:將蛋漿布裁剪后放在平地上一褶一褶地折疊,折好后固定在竹籠上,風吹上幾日便可定型。岜沙女人使用開水燙的方法來對服裝清洗消毒。
服飾的精巧還體現在刺繡上,岜沙人極愛配飾刺繡物品,如:衣裙后片、煙包、頭巾等。刺繡圖案體現岜沙苗族的圖騰崇拜和精神信仰。婦女的刺繡技術精湛,圖案種類繁多,有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蟲魚鳥獸,花草樹木等。岜沙人相信龍是蚩尤的化身,因此龍是崇拜的圖騰之一,代表吉祥安康,福壽雙全。傳說因為北斗星的指引,蚩尤得以逃過一劫。岜沙苗族知恩圖報,繡日月星辰以告知后人銘記于心。蚩尤帶領子民遷徙,途經高山低谷,大河小溪,歷經坎坷,這種長途跋涉的無畏精神被物化為圖案,以世代相傳。刺繡圖案是寄托希望和信仰的一種方式,刺繡水準的高低能體現岜沙婦女是否心靈手巧。她們“千針萬線地秀上色彩斑斕的圖案,即形成岜沙獨特的苗族服飾”[5](111)。
余未人寫道:“岜沙與眾不同之處最直觀的是男子的發式——頭的周邊都剃光,頭頂上則蓄長挽成一個椎髻,苗語稱為‘后棍’”[6](20)。“后棍”即“戶棍”,是男性發型的稱呼,明顯區別于其他苗族分支。和“戶棍”最相似的是高五寨,他們的“戶棍”是將所有頭發捆扎起來形成的發髻。
“戶棍”發型沿于明代,據說當時村子里進小偷,村人因天黑,光線不好,抓錯了人,此后岜沙人就留起了“戶棍”,以區別外鄉人。這種發型干凈利落,威武聳立。最初“戶棍”只是作為一種與眾不同的發型出現。后來,岜沙人將“戶棍”視為男子漢的象征,引以為豪,甚至將它視為“命根子”。而今,“戶棍”儼然成為辟邪的護身符,認為“戶棍”可遠離災禍侵擾,帶來好運。
男孩五個月大時第一次剃發,周歲后可以留發,但只能留中間部分。直到十五六歲,家族為孩子舉行成人禮,即用鐮刀剃頭,然后挽成“戶棍”。此后男孩便成為男子漢,“戶棍”也將終身保留。小女孩多是短發;十一二歲時則是中等長度;適婚少女的頭發光亮整齊,在頭頂右前方挽成髻;已婚婦人不可隨意剪發,而將頭發挽成髻置于頭頂左前方并插上木梳。岜沙男女酷愛梳頭,尤其是婦女,每天七八次不等。岜沙人用沉淀后的淘米水洗頭,因此頭發烏黑光亮。
岜沙奉承男耕女織的生產方式,以種糯稻為主。岜沙人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種稻方案且對土地了如指掌。他們清楚哪塊地適合哪種禾苗,每家都藏有幾種糯谷種子。
鋤頭、犁鏵、鐮刀是常用農具。工具雖簡單,但岜沙人收割糯谷的方式卻很獨特。割稻大多不用鐮刀,用小而薄的刀片,割下后捆成束,由束集成挑,掛在木架上。稻谷在木架上要經歷一月以上的風吹日曬才能收回谷倉,煮飯前直接去谷倉拿一把谷穗子,想吃多少舂多少。
岜沙人還種蔬果,例如:椪柑、韭菜、黃瓜、絲瓜等。岜沙人平常吃得較為簡單,節慶日會吃自制腌魚和腌肉,魚養在稻田里,豬養在圈里,重要日子還會聚集家族的人,殺牛宰雞。
岜沙人有釀糯米酒及飲酒的習俗。釀酒越多越好,越烈越香醇。岜沙人喝酒極少劃拳,極少就下酒菜,但一定要唱歌。“客家人”往往是女子勸男子少喝酒,但岜沙則完全不同,女子不僅不勸,反而陪著喝,喝到暢快為止。用好酒招待客人,體現了岜沙人的熱情。在岜沙,酒是最好的詔令,有要事通知,擺上好酒,村民便聞香而來。
岜沙有三樣東西尤其明顯:參天大樹,男性的發髻及長槍。苗族遷徙歷史久遠,大致方向是從黃河流域到湖南、貴州、云南。在遷徙中,野獸出沒,戰爭侵擾,生存條件惡劣,為了保家立命,岜沙人不得不養成英勇善戰的性格。長槍、短刀是武器,能防身,捕捉野獸,獵取食物。據說別村來岜沙偷牛,岜沙人出動全村,扛著火槍去要牛,舉槍朝天齊鳴,那陣勢把偷牛的人嚇得魂飛魄散,趕緊還牛。這一故事被傳為佳話,不僅讓竊賊知錯能改,還能讓準備偷盜的人聞風喪膽,無形之中,岜沙幾乎成為“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7]的大同社會。
在岜沙,小孩五六歲就能學習使用火搶。使槍成為岜沙男子最得意的事,他們肩扛長槍,腰佩短槍和短刀。槍成為精神支柱,象征勇猛。過去,岜沙人以捕獲獵物為榮,女子挑選心儀男子的標準之一就是槍法要快準狠。百分之八十的男子考取持槍證,持槍在岜沙被視為合法行為,使岜沙被譽為“最后的槍手部落”。
現在,國家禁止隨意打獵,槍失去了打獵的功能,化為寄托信仰的媒介。岜沙人感謝大自然,感恩老祖宗流傳下來的這一寶貝,他們組織火槍比賽,以此彰顯男人魅力。槍成為與祖先神溝通的媒介,用于祭祖祭神,而且槍成為表演的項目之一。此外,“火槍還有‘禮炮’的功能,凡重大節日慶典岜沙人都會用它朝天空放。鳴火槍的巨響能直入人心,它所帶來的莊重熱烈的氣氛遠不是鑼鼓鞭炮之類所及。”[6](71)鳴槍作為一種儀式,成為岜沙人迎接游客的表現。
岜沙隆重的節日有:農歷正月初一的春節,三月春分前后的映山紅節,六月初六前后的吃新節,十一月十九前后的蘆笙節,十一月三十前后的苗年。播種前的祈福,種植時的儀式,豐收時的喜慶,岜沙的節日大多和稻作有關。在岜沙,節日期間,歡飲暢談,對歌取樂,熱鬧非凡。
除夕和春節是岜沙最為重視的節日。除夕前要除塵,割草,清洗房屋,準備吃食以迎接新年。岜沙與“客家”不同:“客家”早早殺年豬,開水燙豬毛。岜沙則等到除夕當天才殺并使用大火燒毛,這樣能使豬皮香脆。岜沙平日里只吃腌豬肉,這天,無論造訪哪家都可以吃新鮮的豬肉。除夕夜當晚,岜沙人聞雞起床,然后不約而同地鳴槍,這意味著辭舊年迎新歲。春節前幾日,岜沙男性不做農活,婦女不織布造衣,老人不編籮筐和草鞋,小孩不學習,痛快地玩上一兩周。正月初一,男孩們換上新裝,女孩戴上珍藏的銀飾,燃放爆竹,在家中祭拜祖先。然后相約燃篝火、爬山閑聊、放火炮、打火槍、對歌。春節還有預測來年的習俗,鬼師任選日子,由德高望重的老年人架柴置鍋,煮十二個鴨蛋,鬼師撈出雞蛋觀察,以此預測新年的收成和是否順利。
映山紅節正值春分前后,適宜播種。映山紅節來源于傳說,據說岜沙先民定居后,為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會于三月三后的丑日,結隊到河邊祭祀龍王,以求風調雨順。此后,這個日子成為祭祀日,時值映山紅開放,因此叫映山紅節。岜沙人會如期參與映山紅節,盛裝出席,相約爬山,摘取映山紅裝扮自己,吹蘆笙,跳舞。這天,人們還會追野雞,追到野雞就意味著這年將會大豐收。經過一系列儀式之后,才能插秧。尤其是種糯稻必須嚴格遵守古規。在這一天之后,岜沙人會暫時收起笙簫管樂,專心務農,等吃新節時再取出。
吃新節處于稻秧含苞吐穗時。吃新節就在于“新”字,吃食必定是以新為主。取幾穗新的稻苞蒸熟,蒸熟后切碎均勻灑在糯米飯上供奉祖先,祈求稻谷豐碩。吃新節正值農閑時間,現在吃“新”逐漸淡化。吃新節又叫秋千節,相當于情人節。岜沙人在當天除了祈福、祭祖,“未婚男女青年則相約來到森林繁茂的秋千坪,吹木葉、唱山歌,蕩秋千,盡情玩耍。”[5](109)未婚男女會抓住這個時機,尋找心儀對象。
蘆笙節可謂是岜沙最為重大,最為熱鬧的節日。蘆笙節是慶豐收的日子,秋收以后,岜沙人不愁吃穿,錢袋鼓脹。蘆笙節前一天家族會湊錢買牛。男人殺牛,婦女燒火做飯。當天,成年男性會隆重打扮,帶上蘆笙,二三十人組成一個隊伍,面向太陽,邊吹邊跳,由山腰倒退慢走至山頂,到山頂后再正向吹跳走至蘆笙塘。苗族的始祖來自東方,太陽東升西落,因此太陽成為東方的代名詞,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感謝祖先,銘記苗史。到蘆笙塘之后,岜沙人唱歌跳舞,跳完便鳴槍示意換下一曲。這樣適婚男女也可尋求愛侶。
岜沙人認為財富都是大自然的饋贈,岜沙人熱愛、尊敬,這種特殊情結值得人們學習與提倡。
岜沙人自古崇拜樹木,信仰樹神,樹是岜沙人的自然圖騰。[8](214)他們認為,每一株樹都是祖先的魂靈,魂靈庇佑岜沙。因此,岜沙人以保護樹木為責。孩子出生時,家長會為他種一棵樹,樹與人一同成長,等到這個孩子變老去世時,他的子孫會砍下屬于他的那棵樹,做成棺材,與他長埋地下。同時,還會在墳頭種一株樹,這樹就是逝者的魂靈。
村中處理重大事務的地方肯定有樹,比如蘆笙塘。岜沙醫療條件不發達,在孩子生病時帶他祭拜樹神。采草藥時,岜沙人會在草藥旁灑一把糯米,象征對草藥的感激并請求藥植的原諒。岜沙人不會把草藥全部采光,會留下一點讓它繼續生長。岜沙每戶村民都有十幾甚至是幾十畝的山林,種植杉樹、松樹、楓樹、綠竹、果樹等。砍伐樹木必須得到村里的批準,“岜沙的村規民約規定,如誰私自亂砍濫伐,發現后即先叫他植上兩倍數量的幼苗,再進行處罰,有錢的罰錢,無錢的宰殺其牲畜,分給大家吃,以示警告”[9]。愛護植物的觀念似乎是岜沙人的天性,在行動中,他們表達了對樹與自然的崇敬,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在岜沙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人來源于自然,歸于自然,生不帶來一根絲,死不帶走一寸木”[10]。客家一般設有祖宗的牌位,但岜沙沒有。他們祭祖時以酒倒在火塘前,或者鳴槍。岜沙人相信人死后會投胎到自己的家中,投胎時性別相反。有人逝世必須當天埋葬,除非是夜晚死亡才留到第二天下棺,棺材是現做的。在岜沙,幾乎看不到光禿禿的墳墓,能看到的是一株株代表亡魂的樹。岜沙人在棺木上蓋土,土上植樹,以這樣的方式讓生命歸于自然。樹作為媒介,能把死者的靈魂帶往天堂,從而達到永生。從岜沙的土葬與樹葬文化中,可以窺探出岜沙人不畏懼死亡,人自然而然地生,自然而然地逝世。這種習俗更好地將祖先、神、樹聯系在一起。“死者進棺入土后,不留墳頭,不豎碑,只在埋葬死者的地方再栽上一棵樹,喻意死者的生命又通過另外一種形式得到了延續和再現”[11]。
生是大自然的饋贈,死也應當回歸自然的懷抱。生死自然的觀念存于岜沙人的心中,雖然他們并不一定能夠意識到這種觀念,但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奉行在實踐中。而這種實踐長期就形成了民俗,比如樹葬的習俗。
岜沙人婚戀觀開放,至今,仍有“鬧姑娘”的習俗。“鬧姑娘”就是在農閑或節慶時,羅漢(對岜沙男子的稱呼)三五成群,前往未婚姑娘家,喝酒對歌。“鬧姑娘”是岜沙常有的現象,是青年男女溝通感情的方式之一。就連已婚羅漢也可以參與。羅漢到達姑娘家時,大門緊閉,羅漢們唱情歌,引姑娘與之唱和。姑娘如果有意,便會留門讓羅漢進屋,然后給羅漢備上酒菜,以對歌方式聊天。母親不會干預女兒,甚至幫助她對歌。被“鬧”的次數越多,說明女兒賢良能干,這是值得自豪的事。
蕩秋千是岜沙人過情人節特有的方式。粗壯的樹系上麻繩就是秋千。坐秋千時,借助身體使秋千繩來回蕩起,加大擺幅時秋千越蕩越高,高度落差有時可達十幾米,而秋千所在的位置是山坡,沒有保護措施。岜沙人相約至秋千坪,姑娘不會扭捏,反而豪爽大方,蕩得越高越好。底下的男子如果心儀姑娘,就會上去一同蕩秋千,如果雙方都有好感,他們就會在秋千上暢所欲言。秀花包也是岜沙男女表達愛的方式。岜沙人的婚戀觀十分開放,落落大方的性格似乎是岜沙人與生俱來的。
勤勞樸素的岜沙人擁有著自然淳樸的觀念,這些觀念在現代文明中依然有其可圈可點的一面。
岜沙苗族民俗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各種因素都發生著相應的作用。
民俗的內容廣博,不僅包括建筑、服飾、發型,還包括神話、傳說、信仰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民俗的形成,從根本來說,這取決于當時社會經濟的生產方式,民俗的內容也取決于當時的經濟制度。敬樹尊樹,崇拜槍刀與他們的遷徙歷史相關。豐茂的樹林使岜沙人易于藏身,躲避追兵。遷徙途中必須使用槍刀來對抗敵人,捕捉獵物。岜沙建筑之所以多依山而建,底層為空,這與貴州的山地高原地形以及濕潤的氣候息息相關。依山建屋能節省用料,空著底層能使房屋通風透氣,甚至禾晾也是為了充分利用空間,吸收陽光,使食物干燥易儲存。遠古時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岜沙苗族也不例外,服裝只能手工自制,只能依靠自給自足的生產模式。
岜沙的民風民俗獨具特色,不管是服飾,“戶棍”;還是鐘愛酒,崇尚火槍以及隆重對待節日。這些民俗都與岜沙人的遷徙歷史,地理環境或者生活狀態,生產方式息息相關。
民俗之中體現著觀念,觀念中存在著習俗的影子。岜沙苗族的民俗與觀念休戚相關,互相作用。岜沙人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了崇拜自然,敬畏祖先,相信靈魂的觀念。觀念與民俗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崇樹觀在岜沙苗族的建筑、服飾、發型當中都有體現:建筑以木結構為主;“戶棍”發型宛如小樹;舂米的木制工具,播種的農具;染料取于植物,捶布工具等。這些民俗現象都與崇樹觀念有關。婚戀開放的觀念,也使岜沙人注重節日,尤其是吃新節。在飲食方面,飲酒能助興,興頭大起來人就更加豪爽和暢快,這對岜沙開放的婚戀觀有一定影響。
在一定時期形成一定的觀念,民俗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形成之后,便具有了相對獨立的性質。它能適應于社會存在的發展,也可能會超前或落后社會存在的發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活狀態影響人的觀念,而遠古時期留下來的觀念、思想和習慣形成民風民俗,它在歷史長河中誕生,也在歷史長河中找到自身的規律,不斷地向前發展。
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源遠流長的遷徙歷史,簡單樸素的生活方式,這些形成了岜沙苗族獨特的民風民俗,民俗在歷史中以其獨特的方式向前發展。
近年來,岜沙交通改善,旅游業逐漸發展,岜沙的民俗已經成為旅游資源,吸引眾多游客和學者。岜沙苗族民俗的研究有利于展現岜沙文化的特色,也有利于繼承并發展這種民俗文化,豐富貴州少數民族文化。
岜沙苗族的民俗不僅是岜沙為之自豪的文化,也是一筆不容小覷的遺產。然而,隨著現代文明的沖擊,岜沙的民俗是否能真正得以保留?岜沙獨特的魅力是否會消失殆盡?這是值得所有中國人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