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舒元
古希臘被認為是西方哲學的起源,古希臘哲學的形而上學本體論思維側重探究世界的最終構成成分和世界的本源。近代開始,西方哲學主要研究認識論,強調主體的理性能力。現代西方哲學向語言學方向轉變,這意味著現代哲學的方法論轉換,同時語言在這一轉換過程中獲得主體地位。對于語言學來說,這一轉換,有利于從哲學的角度對語言學進行更深刻的思考。關注語言成為現代哲學的一個顯著特征,語言不在僅僅是一個工具,它對哲學研究有著更深的意義。
維特根斯坦是歐美哲學語言轉向的關鍵人物,維特根斯坦在他后期著作《哲學研究》中提出的“語言游戲"的概念。“語言游戲”一詞表明語言是一種游戲,語言是動態的,其中具體詞語的意義也是根據不同的語境發生變化的,我們應該從語言發生的具體活動中體會語言的意義。語言來自于生活,這就決定了語言的歷史性、具體性和社會性。生活是語言的來源,不同的生活形式所產生的語言不同,而生活形式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習慣等各方面的影響。
奧斯汀和塞爾日常語言學派的思想受到維特根斯坦后期語言觀的巨大影響,是對其的繼承和發展。英國哲學家奧斯汀把言語行為區分為三類:敘事行為;施事行為;成事行為。敘事行為指的是說話者表達字面意思的行為;施事行為指的是表明說話人意圖的行為,比如承諾,警告等,這需要說話者遵循一定的慣例;成事行為指的是說話者所表達的言外意圖被受話人所領會而對其產生的影響或效果,這種行為的完成需要特定的語言環境。美國哲學家塞爾對其思想繼承并做了重大補充,并提出間接言語行為理論。間接言語行為理論指的是字面的意義與話語的意義不同。奧斯汀與塞爾的思想都強調了話語的意義在不同語境下存在著差異,字面的意義一定語境下可以表達話語的意義,但在更多的語境下字面的意義不一定是話語的意義,或者話語所要表達的不僅僅是字面的意義。語言所表達的意義需要結合生活形式和語境來具體分析。
洪堡特同樣是西方語言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洪堡特強調語言和民族精神的關系。洪堡特提出“語言是世界觀”,并且又強調“語言是一個民族人民的精神,一個民族的精神就是其語言”。洪堡特指出,語言應當被看作成一種創造,而不應該將語言看作無生命的制成品。所有的人類語言都有深層次的共性,而之所以語言會呈現千差萬別的景象,就是因為民族性的影響。不同民族對客觀世界都有不同的理解,這些也都在其語言中體現。
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游戲”理念表明了語言是一種活動,它來源于生活,不同語言活動中語言的意義不同,這就顯示出了語境的重要性。日常語言學派強調日常語言本身具有豐富性。日常語言的用詞或概念之間存在著許多細微的區別,具有多種多樣的功能,可以滿足使用者在不同情況下的使用。所以,對于語言所表達含義以及其應用的研究也就務必將其放在特定的語境之下。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要完善傳統教學中以背誦詞匯,語法為重點的教學模式,突出語境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1.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注重課文或作者背景知識方面的準備,在講解新課文前,對所涉及的背景知識進行介紹,有利于學生了解寫作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信息,從而用具體的歷史的眼光來學習文章,也有利于學生對作者所用語言有更具體和深刻的理解,讓學生能夠更準確的翻譯文章、了解作者意圖、并了解相關話語應當使用的語境。2.教師應當在課堂上創造相應語境,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教師可以通過情景對話,主題演講等形式,為學生營造特定情景,使學生和學生之間,或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對話,從而使學生更加了解在特定語境情況下對語言的使用。使對語言的學習依托于語境,回歸于語境。3.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對于近義詞語的異同在不同語境內進行分析。觀察近義詞語在相應語境內是否可以完成替換,研究語境對詞語的限制,以及不同詞語在特定語境中所會產生的不同效果。讓學生更好理解相應單詞所表達的效果,從而代替教師直接告知單詞詞義的傳統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對比中,在語境中更切實理解語義。4.設計活動應具有多樣性與趣味性,增加交際性活動,例如角色扮演等,培養學生英語學習興趣與英語語言文化素養,增加學生對英語語境的理解,加強學生語言使用能力。
在英語的學習中,對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經濟、政治、意識形態、人口等基本國情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奧斯汀的成事行為完成的條件是需要一定的語境環境并遵循一定的慣例,而這些慣例是受各國家的不同國情所影響的。同時賽爾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表明話語真正所表達的含義與字面意義不同,而話語真正表達的含義一定是受所處國家文化影響的。因此,在對英語的學習中,了解英語國家概況是十分重要的,使英語學習不再是脫離英語國家而存在。只有在將語言放在其所處的國家中,所處的相應歷史環境中,考慮到社會各因素對其的影響,研究英語這門語言的歷史及演變,才能真正了解到其所要表達的含義以及它所產生的語言效果,使英語學習者可以真正掌握這門語言并靈活運用,而不是死板地背書,使其成為應付考試的工具。加強對英語國家概況的學習可以通過開設專門課程來完成,系統地進行學習,使英語學習者可以清楚了解英語所處國家的基本情況及歷史發展。但開設專門課程對非英語專業可能有些難度,這就需要教師在普通英語課上對各英語國家進行介紹,課上與學生互動,鼓勵學生介紹其所了解的英語國家相關情況或講述他們在相關國家的經歷,讓學生更加切實的了解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對英語初學者來說,主要依靠課上教師的介紹,可以通過一些實例或故事等形式進行介紹,這也有利于培養初學者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洪堡特指出語言與民族精神是緊密聯系著的。語言受民族精神影響,體現社會思想文化,同時,語言也會影響民族精神的傳承發展。語言深受語境與所處社會影響,受不同的民族精神所影響。語言來源于社會活動,而不同國家的社會形態不同,不同民族語言使用者思維方式不同,語言的應用隨之會有差異。英語學習者在與英語國家人交流過程中恰當的語言及禮儀使用是必須要掌握的。同時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也要不斷發展傳播本民族的民族精神。這需要教師課上對不同場合特定語言的使用進行講解,可以通過情節設定和小組扮演等形式,加強學生的掌握。教師也要在課堂上介紹相關文化差異,使學生在文化交際過程中避免觸碰到禁忌或出現理解差異等。在英語課堂上,盡量避免母語的使用,培養學生英語語言思維,更切實理解英語語言邏輯,在實際使用中加強文化理解,使學生更自然地形成跨文化意識。同時,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樹立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培養學生民族文化自豪感,在對本民族文化更好理解基礎上,尊重外國文化。使英語教學更具實踐性與應用性,發展英語學習者語言應用能力,擺脫完全服務于考試的英語教學模式,使學生學會使用語言交際。課堂上加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加強學生合作意識,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西方哲學向語言學方向的轉向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從哲學的高度重新審視語言學,使語言成為哲學研究的方向。在促進這一轉變的過程中,相關代表人物及其言論主張為后代語言哲學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本文主要針對主要代表人物的主張對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進和完善提出幾點建議,強調英語所處語境的重要性,語言是來自生活的,所以對語言的教學與學習應該是可持續的、貼近生活的,不應是僵硬的、脫離實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