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語文教育既是技能教育又是情感教育、審美教育、文化教育,語文課堂提問不可犯“教條主義”的錯誤。作為一門綜合性強且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初中語文有效課堂對于貫徹素質教育觀念,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初中語文有效課堂的開端起于“讀”,而非教師的“講”,語文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閱讀經驗和感受,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自主閱讀的空間和時間。堅持以“讀”為本為原則,使學生主動感悟文本的語音美,其中默讀、誦讀、朗讀、單獨讀、齊聲讀都是很好的閱讀方法,可以根據課文題材、體裁、內容以及結構的不同而靈活采用。俗話說的好,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聲音也是如此,正如丹納所言,聲音中飽含著人類最真實的想法與最細膩的情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不僅可以加深對文本情感的掌控,促進朗讀者對文章的思路、情節內容以及主旨的理解;而且還能將自身的感情表達出來,傳遞給傾聽的同學和教師,從而促進文本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以及學生之間的多重互動與對話。
例如在初中課文《行路難》教學中,我首先要求學生自由讀,了解全詩的大意和感情基調。這一環節主要是為了避免教師“先入為主”侵占了學生自身的審美感受空間,避免“思維定式”的形成。接著一邊播放《行路難》的配樂詩朗誦一邊播放視頻配圖,使學生在多媒體的感官熏染下,加深對該詩詞的審美理解。在教完全詩的重點字詞、寫作手法、思想感情之后,我組織朗讀比賽的環節,鼓勵學生大膽讀出口,聯想自己生活與學習中遇到的苦難與挫折,表現出遭遇挫折的那種愁苦、煩悶的情感。在最后“長風破浪會有時”一句中,我鼓勵學生聯想在經歷過挫折后不斷努力最終取得勝利的生活經驗,讀出失意中的樂觀與自信,表達出詩仙在遇到人生重大挫折后一邊愁情無限、痛苦不已,一邊又自我安慰、自我激勵的復雜情感。由于課程強調學生的主動體驗、以情動情以及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在形式上不落窠臼,這場朗讀課取得了很好的教學反饋。
在傳統的課文講解中,教師習慣性地采用“肢解性”教學的手法,先從文章中最小的單位字與詞開始教起,然后再講解句子、篇章、段落,而忽略了對全文的整體把控和理解。初中的課文相比小學階段篇幅更長、難度也更大,初中語文有效課堂的開展,要特別關注學生對課文語境的理解和感受,通過結合語境來把握文章的整體美。結合語境并非忽略了關鍵的字、詞、句,而是注重上下文的銜接,通過對語境的體會促進學生對文章整體意義和主旨的了解。
例如在《老王》一文中,作者認為老王是不幸的,而自己是幸運的。要深入理解作者的這一觀點則需要結合上下文進行思考和品讀。因此我調動學生思考對兩者幸運與不幸的認識。有的學生不同意作者的說法,他認為作者也是不幸的。而有的學生則同意這種說法,他認為幸運與否是相對而言的,作者相對比她更不幸的人就是幸運的。還有的同學在這種辨識中感受到了作者的善良,同時感受到了那個特殊的歷史環境的殘酷。由此可見,結合語境開展教學對于促進學生理解文章的主旨至關重要。
提問是教師和學生圍繞閱讀課文進行雙向溝通的機會,是教師點燃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靈感、啟迪學生心靈的重要方式。師生之間的問答,是以文本為介的互動對話。作為一個充滿活力、互相啟發又具有生成性的語文課堂環境,師生問答是一雙無形的大手,可以有組織的、潛移默化地向學生傳遞積極性的引導信息或者消極性的抑制信息。學習起源于思考,思考則從問題和懷疑開始,只有巧用提問藝術,鑒賞文字的細節美,才能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潛移默化地加深對中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
俗話說“紙上得來終覺淺”,要提高中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還要拓展延伸,創造生活的升華美。對此,我通過引入戲劇扮演活動加深中學生的閱讀體驗。在戲劇扮演活動中,我強調以體驗式的教學引入,激發學生的角色興趣和創造力,并強調建立交流溝通的通道。教師引導學生參與角色扮演,將課文改編成小劇本,通過引導學生體會角色的真實心理活動,在對角色的語言、語調、行動、動作、表情等細節的模仿與把握中實現“有意義”的學習。
初中語文有效課堂的教學要加強對課文中所包含的社會生活情景的再現與再創造,提高中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加強中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學習和運用,在閱讀和寫作訓練中提高其語言運用和表達能力,促進中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的開發,全面提高中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