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麗文
不斷地閱讀“歷經考驗”的經典名著[1],既能使學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有效的提升”[2],也是學生閱讀“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由之路[3],更是高中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與提升的基石[4]——包括語言[5]、思維[6]、審美[7]、文化[8]等等。但是,有效地引導學生讀懂、讀透、領悟“枯燥難懂”的經典名著[9],在“把爭取分數變成一場戰(zhàn)斗”的今天[10],對已習慣于“單篇短章”教學的高中語文教師[11]來說是一大難題,對原本“閱讀素養(yǎng)”并不高的教師[12]來說更是一大挑戰(zhàn)。下面,僅從學生名著閱讀不足的角度探討名著閱讀教學法。
1.閱讀興趣不足。雖然調研顯示:“多數高中生有正確的閱讀期待和閱讀認知”[13],且經典名著在他們心目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14],但“分數至上主義”[15]嚴重抑制了其讀名著的興趣。以筆者所在學校而言,主動閱讀名著者,比例還不到十之二三。即便感興趣,也多為小說,其它文類基本不主動閱讀。哪怕是在名著閱讀教學時,筆者明確要求閱讀《哈姆萊特》《切爾諾貝利的悲鳴》和《人間詞話》,也有相當部分學生是不閱讀的。
2.閱讀知識和能力不足。當今的很多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都沒養(yǎng)成——包括“充分利用圖書又精心保護圖書”[16]、能“增進閱讀效益”的“記筆記”[17]、寫“讀后感”[18]、“批注”[19]等等,而語文教學中的所謂“名著”又是節(jié)選式的,結果是其閱讀的知識儲備和閱讀理解能力嚴重不足。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讀不進去”、“讀到后面忘了前面”、“讀后不知道說啥”、邏輯思維不清晰、文本概括能力差。
3.閱讀時間不足。筆者在高二和高三進行名著閱讀教學實踐時,“沒時間”是最大的難題。高二學生忙著三科綜合科的“小高考”備考,高三學生處于高考緊張的備考階段。學生們課外時間忙著刷題和補習,語文課堂又有繁重的高考備考學習任務。在這種情形之下,教師不可能拿出足夠的課堂時間來給學生閱讀整本的名著,學生也不可能擠出很多的課余時間來閱讀整本的名著。
學生精力有限,對于與高考無關的內容本就興趣不大,一旦文本是文言文(如《人間詞話》)或是外國戲劇(如《哈姆萊特》)或是較有理論色彩的思想深邃的散文集(如《蒙田隨筆》),“畏避”[20]乃至排斥的情緒就更為明顯。因此,如何準確定位不同類型名著的教學價值,如何化繁為簡、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有效解讀作為整本書的名著,如何讓學生對語文課堂上的名著閱讀課不排斥不反感,是對教師知識儲備和引領能力的巨大挑戰(zhàn)。
針對上述學生的不足,筆者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采取了下列幾點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聯(lián)系實際,讓學生學得有用。驅動人愿意去學習的最直接動力,就是要覺得學了有用、有價值。而讀《切爾諾貝利的悲鳴》,對當下的應考顯然是無用的。那它有別的用處嗎?在導入環(huán)節(jié),筆者投影了當今中國的核電分布圖,指出世界上十分之一的電力來自核能,中國已決定從2016年開始,以每年6-8座的速度新建核電站,廣東建成和在建的核電站,就有好幾個。這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核”跟自己的生活密切相關。而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學生深切感受到對核輻射危害的無知是多么地可怕。在閱讀教學活動結束后,筆者又設計了“借助網絡,收集應對核泄漏的做法和措施,再課堂分享”的合作探究題,從而科普了預防核輻射的有效方法。有的學生還為此而主動地去請教物理老師關于核電的知識,其學習熱情和興趣,超出了筆者的預期。
2.精心設計,讓學生學得有趣。“如果學生沒有閱讀名著的興趣,名著閱讀教學便無從產生。”[21]只有讓學生對內容感興趣,他們才愿意抽出高三寶貴的學習時間去閱讀文本。為此,筆者先告知學生,《切爾諾貝利的悲鳴》是一本紀實性的書,所寫內容是實證的、可查考的,衡量它的標準主要為“史實標準”[22]。接著,把上網找到的很多關于切爾諾貝利的圖片借助多媒體展示出來。切爾諾貝利小鎮(zhèn)前世今生的巨大反差,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到底這里經歷了什么?當學生人手一冊閱讀的時候,整個教室只有書本翻頁的聲音。學生能夠如此投入閱讀,并非基于“學業(yè)”,而是源于“趣味”[23]。
3.多種方式,讓學生學得有效。在切爾諾貝利事件30周年時,中國制作了相關的紀錄片,直觀地呈現了切爾諾貝利事故及其深遠影響。該紀錄片用上帝視角對切爾諾貝利事件進行解讀,這種與《切爾諾貝利的悲鳴》文本完全不同的敘事方式,讓學生多維度地去認識災難的可怕,很有利于他們深入地思考核電帶給人類的利與弊。值得一提的是,有部分學生上完閱讀課,便在微信上主動地把書推薦給朋友圈的朋友閱讀。另外,在一年一屆的“校辦讀書節(jié)”上[24],筆者去年還把《切爾諾貝利的悲鳴》幾節(jié)課的內容加以濃縮,為113名學生開了一場名著推薦閱讀的講座,講座結束后,有32名學生主動來找筆者借閱這本書。
4.刪繁就簡,讓學生學得不累。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一部文學批評經典著作,盡管語句簡短,但古詩詞旁征博引、信手拈來,個中內涵和深意,需要很高的古典文學理論造詣和詩詞鑒賞造詣方能有所領悟。而且當代學者對王國維書中的理論觀點,如“境界”的定義和解讀,亦存在不盡相同的看法。因此版本的選擇至關重要,如果只有原文而無譯注,學生文字閱讀上就已障礙重重,更談不上理解和體悟了。為此,筆者所在項目組[25]選擇了中華書局帶譯著的版本。這個版本的《人間詞話》有原文,有語段翻譯,有中山大學中文系彭玉平教授的評析。從教學過程看,學生的閱讀障礙問題,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決,效果較好。在教學設計上,筆者選擇對高考鑒賞寫景詩有較大幫助的“境界”、“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造境”和“寫境”,以及可以積累為寫作素材的“三境界”說作為教學重點,化繁為簡,在高三有限的名著閱讀教學課時里,讓學生對王國維的文藝觀有所了解。
在原有教學體制的框架內進行名著閱讀教學,的確非常艱難,不過,伴隨著《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出臺,整本書尤其是名著閱讀教學從“隱性”變?yōu)椤帮@性”[26]已成定局,這明顯是給扭轉學生名著閱讀的不足帶來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