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妍
在人類歷史車輪行進的過程中,曾經興盛的朝代經歷了覆滅更迭,曾經宏偉壯麗的建筑也逐漸傾頹坍塌,唯有經典名著,經受住時間的洗禮[1],成了孕育人類思想的搖籃,如同激勵人類不斷進步的智者,幾千年來長存不息。“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的名言可謂家喻戶曉。不過,并非所有書籍都有同樣的分量——那些一時“流行”的[2]或者“通俗”的[3],由于其“浮淺”而只能當“快餐”用[4],唯有經典名著閱讀,才可促進“審美感知、審美體驗和審美理解”[5],才可“培植精神、拓寬視野和塑造人格”[6],才可養成“終身閱讀習慣”[7]。一句話,名著才是人們從浩如煙海的書籍中汲取精神文化養分的不竭之源。
高中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成型的關鍵時期,此時如果接受經典名著閱讀教育,十分有利于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8]和語文核心素養的進一步提高[9]。下面,將對怎樣組織好名著閱讀教學進行探討。
名著雖好,但跟學生之間存在著較長時間或較大空間的距離,故學生的興趣難以產生,又因“枯燥難懂”[10]而讓學生產生“畏避情緒”[11]。這也是為什么他們的閱讀量少[12]、閱讀常“感到很失望”[13]的一個主要原因。因此,在組織名著閱讀前,教師需要做好準備工作,把止步于名著“大門”之外的學生帶進門。從這個角度講,激發學生對名著產生興趣,是名著教學要過的第一道關口[14]。
那如何激發呢?從實際看,如讀《富蘭克林自傳》前,可向學生介紹富蘭克林用拴鑰匙的風箏抓天電,做避雷針實驗等趣味故事;讀《切爾諾貝利的悲鳴》前,可向學生展示相關新聞資料和圖片;讀《詩經》前,可播放由詩經改編而成的歌曲《在水一方》《蒹葭》《采薇》《關雎》等;讀《紅樓夢》前,可播放不同版本影視作品的相同片段,讓學生對比演員扮相、配樂、演繹的內容有何區別。總之,教師應該結合將要閱讀的名著,鏈接與之相關的趣聞趣事、新聞資料以及年輕人(大學生[15]、中學生[16])都喜歡觀看的影視片斷,讓學生對作者或名著內容有直觀的感受和大致的了解,提前給學生“預熱”,以消除其“畏懼感、距離感”[17],激發起學生對閱讀名著的興趣,讓興趣這位“老師”引導學生由“被要求閱讀”逐步轉變為“主動閱讀”。
組織名著閱讀教學時,形式要靈活多樣,以免單調損了學生的熱情。如筆者所在學校,一學期教兩部名著,每部名著的教學時長為6-10周,每周擠出一節課專用[18],以保證學生最起碼的課外閱讀時間和課堂學習、分享時間;由指導老師組織學生定期舉辦名著閱讀俱樂部,分享近期閱讀所思所得[19];在全年級或班級發起名著“漂流”活動,由學校圖書館提供書籍,發動教師和學生分享彼此的藏書,在全年級或班級進行名著借閱活動;借助校園廣播平臺,介紹名著作品,分享名家點評;結合學生社團,扮演名著經典人物,排練名著經典片段。
自媒體時代為名著閱讀教學提供了新的組織形式,如制作公眾號,定期分享名著的相關資源,包括前文提及的作者或名著作品的趣聞趣事、資料圖片、音樂影視作品、名家分析評點等,如此可以打破課堂教學時間相對不足的局限,讓名著閱讀教學滲透到學生的課余時間中,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以學生熟悉的網絡渠道輔助名著閱讀教學,可讓那些性格較內向的學生能更自如地表達自己[20]。當然,利用網絡等現當代媒體時應充分認識到其“優缺點及其所可能產生的種種負面影響”[21],尤其是要注意不被其牽著鼻子走,忘了“書籍閱讀的‘眼動頻率’更有利于精讀和沉思”[22],丟了回歸作為“紙質文本”的名著。
名著教學的形式需要立體、多維,教師的指導方法也不應囿于單一。如在進行第一次閱讀時可以讓學生粗讀,并幫助他們理清名著的結構和主要內容,而精讀時就應提出更具體更明確的要求,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指導的內容應更深入些,方法應逐漸走在“多元化解讀”[23]、探討乃至存疑的路上。像《契科夫短篇小說集》,應引導學生思考為何契科夫筆下經常寫的是“庸俗人的庸俗”?像《論語》,可以讓學生在閱讀后篩選論語中與當代社會價值觀相符或不符的語錄,并探討其原因。像《三國演義》,可讓學生探討它能否用“史實標準”[24]來衡量以及是否比《三國志》更真實的問題。
在進行名著閱讀教學時,教師還應該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組織學生展示、交流、分享。當然,其方法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1.舉辦讀書辯論會,就名著作品的人物形象、主題思想等進行辯論探討,如《紅樓夢》可辯論“林黛玉和薛寶釵誰在現代社會更能生存?”《安娜卡列尼娜》可辯論“造成安娜悲劇人生主要是內因還是外因?”辯論的形式,能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25]。2.舉辦讀書心得分享會,組織學生分享名著閱讀心得,這樣可以訓練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表達能力也得到鍛煉,此外,還可釆用無聲的“讀書筆記展覽會”[26]的分享形式。3.“我是演員”名著演繹大會,讓學生根據名著演繹經典情節,培養其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4.繪制名著作品的思維導圖,通過繪制思維導圖,引導學生理性思考名著的主題思想和寫作技巧等,既檢驗其閱讀成果,又促進其掌握寫作技巧。
“閱讀是為了改變人生”[27]。書海茫茫,渡在何方?在浩瀚的名著汪洋中,學生如何駛向彼岸?如何用名著之泉提升素養、滋潤心靈?顯然,這需要教師“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28],更需要教師“引領盡心”[29]。當然,也離不開良好環境的支持——包括學生家長[30]、學校管理[31]乃至整個社會[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