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敬德
1.生活化作文是培養學生形成正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需要。文如其人!學生作文的虛假現象表面上看只是學生對作文的消極態度,其深層問題是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偏離。生活化作文強調生活的真實、情感的真實,最基本的要求是“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要從小滲透實事求是的人生態度和行為價值。葉圣陶在《語文教學二十韻》里提出了“立誠最為貴”的觀點,他明確闡述了衡量文章優劣的兩根標尺,即“誠實”與“精密”。而所謂“誠實”就是“怎樣想就怎樣寫”,“文章必須與寫作者的思想、性質、環境等一致”,“從原料講,要是真實的、深厚的,不說那些不可征驗、浮游無著的話;從寫作講,要是誠懇的,嚴肅的,不取哪些油滑、輕薄、卑鄙的態度。”也就是說,寫文章“無非是一點,我聽到的,看到的,真懂得、真體會到的東西來告訴讀者或聽眾,并不是舞文弄墨,隨便說兩句花言巧語來欺騙讀者和聽眾”。做人,要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做起,在點點滴滴中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長此以往,學生才能從具體可感的作文寫作的小事中提升綜合素養。
2.生活化作文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根源”性舉措。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認為:“現實生活是文學寫作的唯一源泉”。學生作文雖然不同于文學創作,但也離不開生活,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息。”作文是個人生活積累和言語能力的綜合表現,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尺度。
1.“生活教育”理論。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學。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教育必須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須通過生活才生效。”“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生活”是人類一切活動的總稱。教育的范圍與生活的范圍相等,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由幾個基本觀點組成:“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核心,表明教育與生活的一致性,教育對生活是從屬的,教育對生活也是能動的;“社會即學校”揭示了生活教育的場地、空間和領域,突破了傳統的學校教育思想,代之以社會教育;“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論,強調在實踐中教,在實踐中學,教學不能脫離實踐。陶行知生活理論拓寬了教育的時空,形成社會教育的大教育觀。它主張學校、社會、家庭三結合,奉自然為宗師,以社會為大課堂,也就是把課堂、書本、學校延伸到大社會、大自然中去,也把大社會、大自然引進學校、課堂,加強社會實踐環節。
2.新課程理論。《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在新課程理念下,“語文教學生活化,社會生活語文化”是語文教學產必由之路。這不僅是“語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問題,更是明確地告訴我們:生活實踐是學好語文與寫好作文的關鍵。因此,在作文教學的研究中,我們應該注重把學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中,在生活中去尋找素材。只有活躍學生的生活源頭,學生的寫作才有話可寫,有事可敘,有情可抒。在作文教學中,對于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風土人情,民間趣事。體會生活,參與生活,這些也都是學生寫作的源頭。
3.寫作教學法理論。葉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學欲其收效,欲令學生獲得實益,最重要之一點在提高教師之業務水平。教師業務水平高,講讀課教得好,作文課指導得好,學生自能日進有益。”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的精髓如果用一句話來加以概括,那就是“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這一至理箴言。這一思想最完整、最嚴密、最精確的表述是1983年6月他在民進外地來京參觀教師茶話會上說:“剛才有一位同志說到我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后來我加了四個字:‘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我覺得這樣表述比較明白。是不是不教了,學生就學成了呢?非也。不教是因為學生能夠自己學習了,不再需要老師教了……達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給學生自己學習的本領,讓他們自己學習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