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穎霞 詹思惠
詩人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安史之亂爆發,杜甫只身奔赴靈武,以求“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但在逃亡途中不幸被叛軍所虜,度過了困居生活,久久不能歸家。《春望》便是在這時創作的。全詩以“春望”二字開篇,具有開宗明義的作用,指明本詩是詩人在春日所觀所感。“春”字清晰地表明了陳說的時間是在春天。其次,無論在教學實踐中還是在各種文本解讀研究中,對“望”字的解讀各有不同,或深或淺。筆者結合參考資料,認為陳海燕對“望”字的解讀最佳。她認為;“‘望’字,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這首詩的視點,它統攝著整首詩的各個部分?!?、“‘望’既是視覺上的也是心理想象上的?!盵1]從這種角度來看,在視覺上,詩人杜甫“望”到的是“殘破不堪的國都”、“依舊不變的青山河流”、“繁茂蕪雜的蔓草灌木”、“花鳥”、“烽火”、“家書”、“白頭”等等意象,陳海燕認為這構成了詩歌的具象層面;而在心理想象上,“望”即為“感受”,實境是杜甫“望”見的,那他又“感受”到什么呢?或許是“被毀壞的國家社稷”,又或是 “花與詩人同悲落淚”、“飛鳥與詩人一樣因國破家亡共心驚”、“對聯系思念之情的家書的冀盼”、“憂國憂民盼望國家安寧家人團聚”等,[2]詩歌之美正因其開放留白的空間,靈活處理的語言。因此,筆者認同,具象和想象兩個層面形成了一實一虛、虛實相間的藝術空間,形成了多元開放的解讀可能??梢姡鸥Φ倪@種感懷實事,關注現實的精神,深深地透露著他的憂國憂民情懷??傊?,以陳說時事為引,牽出哀情,奠定了全詩“沉郁頓挫”詩風基調。
《春望》是一首典型的五言律詩,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嚴格按照規定?!洞和愤@首詩中,各句的韻腳“深”、“心”、“金”和“簪”均押“qin”韻,都是陰平聲;其次,律詩嚴格要求對仗:要求句法相同;詞性要相對,卻又不能用一樣的字相對。三四兩句、五六兩句要對偶;字的平仄嚴格按照規定?!洞和分?,三、四句嚴整對仗:“感時”對“恨別”;“花”對“鳥”;“淚”對“心”;五、六句嚴整對仗:“烽火”對“家書”;“三月”對“萬金”;“連”對“抵”。以上觀之,《春望》這首律詩,于押韻而言,一韻到底,在節奏上起一氣呵成之勢;于對仗而言,字、詞對仗工整,句子之間也構成嚴整對仗。同時字的平仄有定規。明人胡震亨不由稱贊:“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濃淡淺深,動奪天巧。百代而下,當無復繼”[3]可以說,從五言律詩的規范上來講,這首詩達到了爐火純青、游刃有余的程度,堪稱五言律詩的典范和標準。這也正是詩人杜甫的追求:“思飄云物外,律中鬼神驚?!?/p>
根據孫紹振先生的“微觀分析”理論。文本解讀應立足于宏觀理論,再對文學文本做大量的微觀分析。微觀分析強調對本文的個案分析作為基礎,進而突破。首先,孫紹振先生認為,研究者應以文本的最小單位為研究入口,將文學形象的原始形態還原出來,然后進行分析比較,詩歌最小的文本單位就是意象?!洞和返囊庀蟀ā皣摇?、“山河”、“草木”、“花”、“鳥”、“烽火”、“家書”、“白頭”等等。司馬光在《溫公續詩話》中說:“近世詩人,惟杜子美最得詩人之體,如‘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跡矣”。意象的塑造并非詩人隨意而為,重在言外之意。每個意象都包含著詩人內心深沉的感情。顯然,從破爛不堪的國家到不斷的硝煙戰火;從“無情”的山河草木到“有情”的花鳥;從千金難抵的家書到哀愁至白的發絲,無不寄托著詩人憂國思家的深切情懷。
孫紹振先生也指出矛盾是文本分析的主人公,文本分析不能忽視作品內部的矛盾??梢?,矛盾是解讀作品的重要切入口,應該善于尋找挖掘矛盾之處。《春望》的首聯便“矛盾重重”。“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捌啤迸c“在”相對,形成悖論式語言,觀望國都城,在戰火連天的摧毀之下,早已面目全非、破爛不堪,然山河依舊,不曾改變。國家破裂,本就讓人痛苦不堪,但青山依舊,大河依舊,強烈的矛盾反差對比加深了國破的悲哀。第二句,破爛的都城境內,蔓草繁茂、灌木蕪雜,這里又是一對矛盾,國破之后,破爛的都城竟然有如此的生機,更加強調了對比。然而,那也只是一堆雜草而已,無人修建打理,可謂凄涼,這正是因為藝術形象的呈現狀態具有統一性,意象被作者感情同化,因而“無情”亦是“有情”。此處可見杜甫煉字之精深。
注 釋
[1][2]陳海燕.含混與直白—細讀《春望》[J].古代文學,2010.9.
[3]胡震亨.《唐音癸簽》[M].中華書局,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