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思穎
以韓禮德為代表的系統功能語言學認為,語言作為一個符號系統,不僅是一組記號,更應當看做是一套系統化的意義源泉,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語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人際和語篇功能。其中,前兩者的實現與語法系統的關系更為密切。他們進一步說明了語言功能是如何通過不同的語法形式得以體現,即用不同的語法模式對意義進行編碼,這就是語法隱喻。功能語言學對意義的動態研究說明該學科已經擴展到語用學的研究領域,兩者對“意義”研究的相似性為雙方理論起到了補充和發展的作用。語法隱喻尤其為研究特殊會話含義提供了新的視角。本文選取了典型的幽默言語材料,結合會話合作原則和言語行為理論,試圖分析語法隱喻生成幽默言語的合理性。
韓禮德在1978年出版的Language as a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一書中最早提出語法隱喻(Grammatical Metaphor)。他認為隱喻現象不僅出現在詞匯層,而且也常發生在語法層,語法隱喻探討的是語法概念或形式與現實世界的關系。他進一步將語法隱喻劃分為概念語法隱喻和人際語法隱喻。概念語法隱喻強調的實質是人們在現實世界和內心世界所經歷的各種“過程”,如“物質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等,因此概念語法隱喻體現的是過程類型、參與者和環境成分。這些過程都可以由一個過程隱喻為另一個過程,在進行轉換的同時,各小句的功能成分也可以互為隱喻化。人際語法隱喻由語氣系統和情態系統組成。前者由多種語氣來體現,在詞匯語法層面上表現為陳述語氣、疑問語氣和祈使語氣。當人際功能沒有通過相應的語氣來實現時,語氣隱喻就隨之產生。情態是說話者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態度,當說話者用詞匯語法層面以外的其它形式來體現情態意義時,情態隱喻就應運而生。
韓禮德的語法隱喻強調了語言的社會功能,語言系統的形成是人們在社交中為實現不同的語義功能而產生的。同樣,當人們選擇了相互隱喻化的功能來體現形式時,必然會打破某些會話規約,如“合作原則”等,這為說話者表達特殊的會話含義賦予了新的意義。
美國哲學家格萊斯在1967年率先提出會話含義理論的“合作原則”。他認為,在所有的語言交際活動中,為了達到特定的目標,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存在著一種默契,一種雙方都應該遵守的原則,他稱這種原則為“合作原則”,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四條基本準則,分別是:數量準則、質量準則、關聯準則和方式準則。其中,數量準則規定了說話的信息量,質量準則規定了說話的真實性,關聯準則強調了說話要切題,方式準則強調了說話要簡明扼要,避免繁瑣冗長。這四條準則在會話實施的過程中相輔相成,只有遵守了這四條準則,人們才會以最直接的方式、最高的效率進行交際。
然而,在一個具有目的性的動態交際活動中,人們總是有意無意地違反這四條準則,因而產生了特殊的會話含義,語言也變得復雜多樣。由于不同的語言形式表達不同的含義,在一定的語境中也必定實施相應的言語行為,美國語言學家賽爾正是站在這樣的視角,結合格萊斯的會話原則,對言語行為理論進行了補充和發展,劃分了“語謂”、“語旨”和“語效”。語謂指言語中命題的表達方式;語旨表示通過話語的說出,做出陳述、提問、命令、許諾等指令;語效表示話語在聽話人身上產生的反應和效果。言語行為理論和會話原則一樣,都是研究語言的意義,因此,會話原則的合作與否直接或間接地決定了“語旨”或“語效”是否合作,從而影響了會話雙方的有效交流。
幽默作為一種語用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構成幽默的方式很多,其中語言最能直接體現幽默,比如本身具有詼諧意味的習語、俚語等。事實上,除了詞匯層面,語法形式的隱喻化在行使著語言元功能的同時,也為幽默言語的產生發揮了積極作用,使話語的的詼諧生動趣味表現得淋漓盡致。下面我們選取了幾個特定的場合,從語法隱喻的視角對英語中的幽默話語進行語用分析。
例1:Man:How can you get to be so brilliant?
Woman:I must’ve notbeen given your share!
這個對話是以酒吧為場景,發生在陌生男女之間。男士為了和一位女士搭訕,使用了疑問句以拋給對方一個接話的義務。男士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贊美女士,其本意是期待對話能夠順利開展下去。“you”是人際功能中的主語,“brilliant”表示屬性,參與者并不涉及“我”,這就把焦點聚集在女士身上,以突顯她的美。男士本來預測對方會說“Thank you”以繼續他們的對話,不料女士在回答時,接過了對方問句中的“you”,繼續發展關于自己的命題,同時用一個物質過程引入新的參與者“your share”(of brilliance),這是把美的形象量化了。加入“you”作為對比,以反差拉開“你”、“我”的距離,話語的幽默反諷之意不禁而生。
從例1我們可以看出,對話的發起者把本該用陳述句的語氣轉換成了疑問句,來實現言語功能,這是對人際語法隱喻的運用。此時,提問變成了一種手段,發話者的真正目的是想建立一種人際關系,然而對方的回答卻是對發話者的搭訕故意舍本逐末。可以看出,使用隱喻化的概念語法,突顯了諷刺幽默的意味。另一方面,采用和原句功能形式不一致的語法隱喻,前提必然是說話者有意識地違反言語行為規則,尤其是首先違反“語謂”行為。在該對話中,發話者用問句代替陳述句“You are brilliant.”,其本意是想拉近雙方的距離,可女方的回答并沒有給出新信息讓對方接話,而是違反了質的準則,采用了物質過程引入對方,說出了不符合事實的言語(她的美麗與否和對方無關),這樣一來,“語謂”中的命題讓對方無話可接,同時也造成女方在“語效”上的違反,表明了不愿與對方交際的意愿。
例 2:Girl:Darling,how do you like the parrot I sent you for your birthday?
Boy:It was delicious!
Girl:You ate the parrot!She could talk!
Boy:Well,if she was so smart,why didn’t she tell me?
這段對話出現在電話中,當女孩兒對男孩兒的回答難以置信時,用表示肯定的陳述句來代替疑問句,這里也是對人際語法隱喻的應用,表達出女孩兒內心的驚訝甚至憤怒,這里的陳述句頗有“really?”的實質含義。而當女孩兒期待對方道歉時,男孩兒卻用反義疑問句的形式表達出他的不屑,幽默的效果也就隨之產生。這里的幽默同樣是在違反會話原則的基礎上產生的。從男孩兒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故意違反了“關聯準則”,沒有對女孩兒的話做出相關聯的理解,出現對“語旨”的曲解,產生不合作的行為。男孩兒選擇反義疑問句的語法形式,在“語效”上也產生了幽默反諷的會話含義。
例3:The clerk(entering):Are you engaged?
Augustus:What business is that of yours?However,if you will take the trouble to read the society papers for this week,you will see that I am engaged to the Honorable Lucy Popham,youngest daughter of…
這段對話出自英國劇作家蕭伯納的諷刺劇“Augustus Does His Bit”。劇中主要人物奧古斯都是一個政府要員,一個上流社會的貴族。當他手下的一個小職員問他“Are you engaged?”(你忙嗎?),奧古斯都卻理解為“你訂婚了嗎?”。很明顯,這里是對概念語法隱喻的應用:小句“Are you engaged?”可以有兩種解讀:(1)當過去分詞engaged和be動詞構成系表結構時,該句表達的過程類型是“關系過程”,小句的語義為“你忙嗎?”;(2)當engaged和be動詞構成被動語態時,該句表達的是“物質過程”,小句的語義為“你訂婚了嗎?”由此可見,作者用了答句中的物質過程來隱喻問句中的關系過程,幽默風趣、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奧古斯丁不學無術、愚昧無知的人物形象。
另一方面,奧古斯都的回答違反了會話原則中的“方式”準則。首先,他對小職員問句中的“語謂”產生了誤解,選擇了一長串毫無關聯的話語進行解釋。小職員本期待對方回復“Yes”或“No”這樣簡短的表述,可奧古斯都卻用了迂回冗長的語句,為的就是想炫耀自己高貴的身份。這里違反“方式”準則,反而突顯了奧古斯都自恃清高,傲慢無理的品性。
從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在會話中違反合作原則會產生幽默詼諧的效果,同時,語法隱喻的使用和說話者是否違反合作原則及言語行為準則又密切相關。
語言是一個意義系統,語言的性質決定了人們如何使用語言,即語言所要完成的社會功能。韓禮德經過幾十年的潛心研究總結出語言的三大元功能,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語法隱喻,即用一種語法手段去代替另一種語法手段,來表達既定的意義。本文就是從語法隱喻的角度來分析幽默言語生成的合理性。我們還可以看出,說話人生成幽默言語時,必定會違反合作原則和言語行為準則來實現語用功能,因此幽默這種特殊的言語形式是在兩者相互作用、共同影響的基礎上產生的。我們期望能通過此文拋磚引玉,激起同仁對幽默言語的興趣,做出更深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