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伶杰
閑暇生活占據了當代大學生生活的絕大部分時間,是大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的閑暇生活方式如何,對于大學生素質的培養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本文從大學生閑暇生活的現狀、特點、存在問題和影響因素等幾個方面探討大學生的閑暇生活方式,并利用高校校園文化豐富建設提高大學生閑暇生活的教育提出建議,讓大學生能夠提高閑暇生活質量,并且能夠完整、全面、健康地發展自己的個性,提高文化素養,更好的去適應、面對社會和未來同時,提高校園文化建設目的。
1.含義。大學生的閑暇生活:大學生的閑暇時間,是指在所有教育教學計劃所安排的活動(如上課、實驗、實習實踐等)、為完成教學培養計劃(如做作業、復習)的活動及滿足基本生存的活動(如睡覺、吃飯)之外的可自由支配時間,是指大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外所形成的具有大學生特征的精神生活環境和文化氛圍的時間。
2.現狀。目前中國各類高校不同的調查問卷足以顯示大學生閑暇生活的充裕性。本人也嘗試通過網絡與溫州大學甌江學院60名不同專業學生進行了“閑暇時間做些什么”的問題調查和統計,發現目前的大學生都希望自己的大學生活是自由、空閑、輕松、課程安排少、活動豐富多彩過得充實的美好生活。但是從他們對現實的大學生活來看目前的感覺并不是那么的理想,有些同學不是覺得太無聊就是感覺不滿意,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對自己現在現實生活滿意的大學生簡直寥寥無幾。
一共發放問卷1500份,回收有效問卷為1405份,有效回收率為93.7%。問卷調查樣本的獲得按照多段抽樣方法。被試的構成為男生33.8%,女生66.2%;大一學生37.6%,大二學生32.8%,大三學生15.9%,大四學生13.7%;理工科學生36.6%,文科學生39.4%,藝術學生24%。
調查的結果表明:
1.大學生閑暇時間較充裕。調查顯示平均每天的閑暇時間在3小時以上的占70.1%,其中3~4小時的最多,占30.6%,4~5小時的占22.8%,5小時以上的占16.7%;平均每天的閑暇時間在3小時以下的占29.9%,其中2小時以下的占10.4%,2~3小時的占19.5%。
2.大學生閑暇生活類型以學習為主。在“大學生在閑暇時間中參與最多的活動”的調查中,我們發現聽講座、看書的選擇率最高,占36%,其次為學校、學院、班級以及社團組織的集體活動和志愿者服務,占17.5%,說明大學生閑暇生活類型以學習主導為主。
3.大學生的閑暇活動缺乏相應的組織,因而也缺乏引導。在回答“您通常是如何度過閑暇時間”一問時,選擇“一個人”的占24.6%,“跟幾個朋友一起”的占63.1%,“參加集體組織的活動(如班級活動、學院活動、學?;顒拥龋钡恼?2.3%。這說明大學生閑暇時間內參加最多的活動是自由組合式的。
4.大學生對閑暇生活的主觀追求和實際行為不協調。在回答“大學生閑暇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時,選擇“放松自己”的占51.6%,選擇“學習”、“工作”、“說不清楚”的分別占19.9%、5.8%和22.7%。這說明大學生主觀追求輕松、愉悅的閑暇生活,但對閑暇休閑行為的選擇并不普遍。相對而言,他們更愿意選擇一些既能娛樂又能有所收獲的行為或活動方式。
5.在閑暇價值觀上存在工具主義傾向。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學生閑暇的主觀目的主要是放松自己。另外,很多學生表示,在閑暇活動中自己“有浪費時間的感覺”,這直接暴露了當代大學生對于閑暇生活的功能評判模式是“學習為善,不學習為惡”。
6.部分學生的閑暇活動安排不合理,具有明顯的片面性。調查顯示,部分學生對體育活動缺乏興趣,他們平均用于學習的閑暇時間少于1小時,還有部分學生則把絕大多數閑暇時間用于學習、體育活動、娛樂活動、學生組織活動等各類活動上。這種行為傾向片面的閑暇安排,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7.上網在大學生閑暇生活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平均每天使用電腦在1小時以上的大學生達到了46%,2小時以上的達到了20.1%,說明把網絡熟練地運用于自己的生活,這在當今大學生中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受到當期高校閑暇教育模式的影響,高校閑暇教育的內容主要也是以“校園文化”建設、學生社團組織建設、校內各種文化藝術活動的開展為主。在學校制定的一些措施和活動中,在一定程度上充實了大學生的閑暇生活,但仍然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方面,學校的各種正規組織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組織活動,但學生的積極性卻不高;另一方面,學生自身又因沒有接受正確的教育與引導,閑暇時間處于持續性的無聊和空虛狀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某些活動本身內在的缺陷:
1.在指導思想上,由于閑暇生活的充裕,很多校園文化活動已經滿足不了當代大學生歸屬感,從而造成大學生對目前校園文化活動的厭煩和抵觸,寧可長時間花在寢室上網、逛街、看書也不愿參加過多有利用個體全面發展的校園文化活動。
2.在教育目標上,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娛樂技能、技巧,而忽視對于學生進行閑暇價值觀和閑暇生活方式的教育;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實踐活動起初是學校學生會、學生社團等組織的多種類型的文娛體育活動。
3.在校園文化環境的影響上,支撐校園文化建設最重要的物質基礎—場地,隨著近幾年學生人數的逐年增加,越來越顯得不足。因沒有固定的學生文化活動場所,就很難保證和滿足學生的課余活動。
4.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上,市場經濟的發展對高校校園文化必將產生積極的影響,然而,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自發性和盲目性,社會成員在市場經濟中也有可能滋長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錯誤思想和行為,為了享樂,為了金錢,他們中的一些人不顧學習把大量的時間放在兼職上,這樣不僅影響了學習,還會形成自私自利、好嫉妒、好攀比等不良人格特征。
1.在校園物質文化方面:學校應該主動地建造、創設、挖掘閑暇生活的場地、空間和設施,盡可能為學生的閑暇生活營造廣闊的天地,如大學生活動中心建設、體育運動場地建設、娛樂設施建設等,各類文化設施會作為校園文化的主要特征充盈著大學校園的各方面建設,從而使得大學校園更富有生機和活力。
2.校園組織文化方面:校園文化要弘揚時代主旋律,緊緊圍繞學校教學、科研的中心任務,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促進校園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從而給大學生們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學生自己組織的社團活動,諸如體育競技比賽、登山、游泳對訓練體能、增強體質的好處自不待言,其中對培養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堅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與方式。校園文化對于提高師生員工的凝聚力,培養良好的校風,培育“四有”新人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3.校園制度文化方面:在教育制度上,大學生閑暇生活教育應注重閑暇教育制度建設。對受教育者而言,學??梢越梃b各種規范人們勞動生活的機制,構建大學生閑暇生活的制度空間,以起到必要的導向和規約作用,同時也保證各種力量在提升大學生閑暇生活質量中的職責和功能。
4.校園行為文化方面:大學生的校園行為主要通過表現自己的情感、意志、興趣、愿望、能力來使自我實現的需要得到滿足,另一方面通過工作能力的體現得到他人的信任和認可。因為這些行為過程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例如完善交往能力,獨立自主,對人充滿深厚的愛,有進取心等等。所以在校園行為文化中,必須把弘揚民族優良傳統文化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5.校園精神文化方面:學校沒有了千萬個朝氣蓬勃的學生,無論多么英明的領導團體多么扎實的硬件設施多么雄厚的師資隊伍都不可能使得一個學校的校園擁有強大的生命力。所以我們必須使校園文化的內容和形式變得豐富多彩,并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學校要大力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學術、科研、體育和娛樂活動,建設以社會主義文化和優秀的民族文化為主體的生動的校園文化。并且注重對學生愛國情操的培養。
大學校園文化是大學生閑暇生活中學習的物質和精神環境,注重這方面的建設,有利于對大學生健康人格的教育。在優良的校園文化環境中,只有通過參加豐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藝術、體育等校園文化活動,才能使大學生在閑暇生活中養成健康人格。因此我們在注重高等學校文化知識教育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了校園文化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