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曾芹
散文教學,包括所要教內容和方式的選擇。換而言之,探討散文教材內容和教學方法,即通常所說“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兩大問題。中學語文文學類選文一直按照小說、詩歌、散文和戲劇的體裁分類教學,散文不同于其他三個體裁定義清晰,且散文是中學語文教學中最多的篇目類型,教學內容選擇一直具有明顯的教師個人風格,探討“散文教什么”對于中學語文教學是一個很有實踐指導意義的問題。
“教什么”的問題,本質而言是教學內容。在談到散文“教什么”以及“怎樣教”,首先要確定“教什么”,教學內容決定教學方法。文字、文學、文章和思想情感教學都包含在語文課堂之上,短短一節課時間,教學內容不能過多,只能專注于一兩個教學內容。通常,一堂課的教學內容是一個學期、一個學年的組成部分,要分步驟達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重點是什么?如何取舍?這樣的問題探討十分必要。
語文教學內容是什么,我國語文教育家都在不同程度上談到,語文課程標準也有相應的規定。
從事漢語文教學就必須認清漢語各種形式——普通話和方言、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的分別和它們的相互關系。其次,我認為從事語文教學必須認清人們學會一種語文的過程。[1]語言是在一定區域內的人們約定俗稱的表達習慣。語文教育基本教學內容為中國語言文字的正確使用,以及在語言學習基礎之上產生的思維方式和人文素養。
學習語文即學會正確使用本國語言文字。我始終堅守一個立場,我教的是語文,它是一門幫助學生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2]語言包括口語和書面語,口語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書面語訓練學生對祖國文字不同場合地正確應用。與人交流無障礙是口語表達能力的最低要求,作文則是書面語的一大體現。作文的好壞程度離不開閱讀和老師課文講解,避免過多的文學性知識進入語文學習中,這是葉圣陶先生特別指出的內容。因為,語文不僅包含文學性讀本,還包含科普類讀本和應用性普通文章,講過多文學性知識,學生也不容易消化理解。
學習方法和語言學習并重,包括老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兩方面。國文是語文學科,在教室的時候,內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視,方法方面尤其應當注重。[3]中小學生思維發展到高中階段才會基本成熟,精力集中時間短,面對眾多學習科目,教師采取形式多樣且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幫助學習集中注意力聽課,講練結合。
學習語文只是學生在讀書階段有教師指導的一種學習方式,上學只是人生的一個階段。面對更大的社會學習空間,信息知識呈爆炸性增長,需要學習的內容隨著社會發展不斷增加。知識需要不斷更新,習得語文學習方法就能更好掌握信息知識本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就是這個道理。
錢夢龍先生一直提倡語文教學導讀法,老師的角色像導演一樣,指導學生有方法的閱讀,讓學生自己產生閱讀體驗并提出疑問,減少文章不必要的分析,能讓學生理解即可,重在學生真實的閱讀體驗。語文教學的核心是從學生實際出發,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4]語言技能訓練如一般的技能訓練,需要講解、示范和練習,不斷地重復練習和試錯才能正確的掌握語言技能,自如地使用語言。
學習語言和訓練思維同等重要。語文核心素養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5]學生作為個體在具體的環境中生活,擁有邏輯性思維是必不可少的技能,無論是表達的邏輯性和思考的條理性。審美鑒賞和文化傳承,建立在對語言的學習基礎之上,才有可能達到的目標。不僅語文學科具有這樣的作用,歷史、地理、美術和音樂等學科同樣可以達到審美和文化傳承。在審美鑒賞和文化傳承上,應該避免過多思想性的灌輸,乃至于語文課將上成政治課,偏離語文教學目標。
“散文教什么”必須建立在清楚“散文是什么”的基礎之上,散文創作是一種側重于表達內心體驗和抒發內心情感的文學樣式。[6]作者常常通過文字將自己內心真實情感再現,“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讀者透過文字感受作者在寫這些語言文字的心境和情感傾向,從而通過這一篇文章與作者發生情感共鳴。散文抒發情感和表達真實的特性,最適合閱讀和寫作的教學。
散文學習目標,一是學習語言文字,二是感受作者個性化的情感體驗,三是學習閱讀散文的方法。
散文語言優美,常常擴大、縮小字詞含義或者使語言“陌生化”,增加語言使用范圍。語言有固定使用環境,散文作家們是運用語言的能手,能夠將語言自如地換場景使用,增加新的語言形式和語言含義,豐富語言庫。
散文的語言風格有的雋永、有的氣勢渾厚、有的充滿哲理、有的淺顯易懂等等,都是作者內心情感的展現形式。作者將內心情緒外化為文字,讀者閱讀語言感知作者當時寫作的心境,與作者產生共鳴。
了解和學習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獨特的語文經驗和生活經驗。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有其個性,不同的人文字和經驗亦不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通過文字閱讀他人的間接經驗,從而豐富自己的學識和精神世界。賞析精準的言語表達,養成正確的閱讀習慣之后,透過文字了解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獨特人生經驗。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寫于作者28歲時,經歷生活的曲折后,對父親的愛有了更深一層次的理解,心中產生諸多對父親的復雜情感。回憶20歲時,父親和“我”在南京浦口火車站離別這一場景,朱自清先生終于理解父親對自己至深的愛。該篇課文一直是描寫父愛的經典文章,作為中學語文教材的篇目,教學目標要求學生理解朱自清先生是如何通過語言,將自己對父親的愛表達出來,換而言之,這篇文章使人感動,在語言運用上有什么是值得學生學習借鑒。
教什么的問題,就是教學內容。就《背影》這篇散文而言,學習內容主要有三個,一是學習文中精妙的語言表達,二是感受作者個性化的情感體驗,三是學習閱讀散文的方法。
第一個學習內容為正確理解文章含義,學習文中精妙的語言表達。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描寫父親穿過鐵道的過程,一個略顯吃力的活動形象展現在眼前。帶領學生抓住句子中名詞和動詞的搭配使用:手攀、腳縮、身子微傾。按照同樣的方法,找到描寫父親外貌和過鐵道買橘子過程的語言描寫:戴黑布小帽、穿黑布大馬褂、蹣跚的走、慢慢探身、慢慢爬下、撲撲泥土。
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為了喪事,一半為了父親賦閑。看似平淡的語言卻包含深情。本是人生中悲傷的大事,平靜地語言敘事中祖母去世,父親失業,作者的情感收在了簡短的文字中。照這種方式,找出文中語言白描部分,細細分析包含的情感。
第二個學習內容是感受作者個性化的情感體驗。《背影》的教學經歷了春暉時代、寒冬時代、夏日時代。[7]在1925年后的寫作初期,作為一篇描寫親子之愛的美文,深受贊賞;20世紀五六十年代,背影的教學目標和內容政治化,要使學生們認識到這是小資產階級頹廢不健康的情感,父親竟然是肥胖的形象,大肆對《背影》進行批判,并從中學語文教材中刪去;1980年以來,文章解讀爭奇斗艷,孔慶東教授認為,課文抒發了漂泊京城知識分子的孤獨之情,“孤獨”二字就是背影的精神內涵。過于深刻的精神內涵不適合與中學生過度討論,引導學生理解父子情即可,若學生感興趣則可以適當延伸。《背影》的主要目的應落腳在教學上,如何教好課文是最重要的。對文本內涵的解讀呈現百花齊放的現狀,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解讀,不同的理論有不同的解釋,不同年齡層有不同的解讀。
作為中學教材的選文,結合教材編寫者意圖和課文在教材中位置確定教學內容。《背影》屬于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課文,單元提示為:“學習這個單位,要反復品味,欣賞語言,體會、理解作者對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類型散文的特點。”將本篇課文中作者個性化的情感體驗處理為父子情,細細地品味文中場景描寫并聯系自己的生活,感受文中朱自清和父親的深厚情感。
第三個學習內容是學習閱讀散文的方法。在老師地講解和訓練下,學生能夠獨自閱讀并理解文章的含義。教師通過方法講解課文和分析知識點,采用注釋法、查工具書、朗讀法輔助學生。方法從感知文章大意到細讀,復述法、跳讀法和關鍵字詞分析法。運用到生活和學習中去,教學生讀書,這才是“教”的真正目的所在。
注 釋
[1]呂叔湘.關于語文教學的兩點基本認識[N].中國教師報,2015-04-01(009).
[2]錢夢龍.我這樣上語文課[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03):11-17.
[3]葉圣陶.國文教學的兩個基本觀念[J].教育雜志,2009.(04):27
[4]于漪.語文教學應以語言和思維訓練為核心[J].課程.教材.教林非.散文創作的昨日和明日 [J].文學評論,1987(03):37-44.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6]王榮生主編.散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05
[7]趙煥亭.《背影》教學史[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9(128):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