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羽
語文有著它獨特的魅力,美育因素是極其豐富的,而小學生正處在長知識的時期,具有可塑性強、善模仿等特點,教師在教學時都應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讓學生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美育材料十分豐富,教師應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從教材中去發現美。美感首先來自于對事物形象的直覺感知,通過看,使美的形象更加明確、具體,不僅給人的印象突出,而且給人以精神愉悅。
1.利用課文插圖欣賞美。小學語文課本有許多色彩鮮艷的插圖。年級越低,插圖越多。從審美的角度來看,插圖由于顏色鮮艷,形象生動,使學生強烈的情緒感染,達到顯著的審美效果。如《共同的家》一課,這是一首兒童詩,通過用學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形象地講述為什么說“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滲透了熱愛地球就是熱愛自己的家的教育。全詩共五行,結合課文插圖,分別指出“藍天、土地、樹林、大海”是“白云、禾苗、小鳥、魚兒”的家。告訴我們世界上萬物雖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懷抱里,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學生在具體形象的畫面中感受美、欣賞美,從而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熱愛地球、保護地球的情感。
2.恰當地運用圖片、投影、課件等多媒體教學手段來欣賞美。恰當地運用圖片、投影、課件等多媒體教學手段,把教材內容轉化為視覺形象,使學生覺得生動、真實,如身臨其境。如《家》一課,我制作了課件,向學生描述了一幅幅少數民族的生活的美麗畫卷。讓學生欣賞美的畫面,感受美的形象,打開了學生想象的“閘門”,使學生對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形成了表象,具有了感性的體驗,完全陶醉在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中,激起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在美的享受中獲得知識。
小學語文課本中入選的文章,都含有生動的藝術語言,從各個方面反映了美好的事物和人們美好的心靈。教師應訓練學生用心聆聽。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通過聆聽獲得美的信息,得到審美享受。
1.從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中感受美。朗讀中教師的范讀,以音調的抑揚頓挫,語速的快慢來抒發文中的情感,培養學生的語音美和語感美,由此形成深刻的印象,產生積極的學習欲望和良好的心態。
2.聽音像資料感受美。專門為指導課文朗讀所錄制的磁帶更是學生朗讀的優良范例。學生通過欣賞磁帶中的朗讀范例能更好地體味課文所描寫的意境和情感。如在上《老人與海鷗》一課時,我錄制了老人呼喚海鷗的聲音、海鷗的叫聲,把學生帶進與教材內容相應的意境中,從而更好地理解人和鳥和諧相處的意境美,為學生在審美期待中進一步學好全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通過美讀感受和欣賞課文中的語言美和意境美是審美教育的關鍵,以聲傳情,將文學中的情感特征表現得淋漓盡致,以此來打動聽眾,給人帶來審美愉悅。有感情的朗讀,是欣賞美的重要途徑。
1.讀出音樂美。小學語文課本的大多數課文,讀著朗朗上口,富有音樂美。如《桂林山水》的文字描寫音調優美,三個“啊”字,贊美之情傾瀉而出,“奇”、“秀”、“險”三字,音高而不重,讀來節奏鮮明,頓挫響亮,使美一直滲透到人的心靈深處。
2.讀出意境美。加強朗讀訓練,體會作品獨特的意境美,讓學生在優美的朗讀中,細細品味作品美的意境。例如《我家門前的海》一課,課文以優美的語言,新奇的意境,描繪了漁家孩子眼中的海。那海是多變的,就像人多變的臉;那海是富饒的,是漁家人的牧場;那海是日新月異的,就像一幅美麗的畫。表達了漁家人對和自己息息相關的那片大海的無限深情與無比熱愛。教學時應讓學生用輕柔舒緩的語氣、明快的語調反復朗讀,從而喚起他們的想象,使他們沉浸在課文所描述的美好意境中。
3.讀出情感美。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作者的真情流露,朗讀時要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去把握作品中所蘊涵的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強烈的情感打動聽眾,使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獲得情感得以宣泄和凈化后的輕松愉悅。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就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持之以恒,大膽探索教改新路,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中增長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