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振陽 張 軍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有資料表明,“世界上70%至80%的軍備附有英文說明書,60%左右的軍事刊物是用英語出版的”(段展鵬,2002)。因此,軍事類文本的翻譯對我國學習外軍先進的理論技術,掌握外軍的行動布局具有重要的意義。軍事類文本特點鮮明,因為其特殊的價值所以對譯文的質量也有了自己獨特的標準。譯者在對軍事類文本翻譯的過程中應注意到這些要求,力求實現軍事類文本譯文的最佳效果。
軍事類文本行文簡練,較為事實客觀,沒有過多作者感情摻雜其中。以《21世紀兩棲作戰的威力》(The Power of Amphibious Oper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為例,筆者總結出軍事類文本的以下幾個特點:
軍事類文本常使用大量專業術語,有時為了行文簡潔,初次出現術語全稱便標注出其縮略形式,下文提及時顯得簡潔凝練,僅在例文中就出現了如anti-access/area denial (A2/AD)、Amphibious Ready Groups(ARGs)、 Marine Expeditionary Units (MEUs)等縮略詞。又如在美國在提及朝鮮的洲際彈道導彈(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時,常用ICBM代替。
在例文中出現了許多專業的軍事裝備詞匯,如the stealthy F-35B(F-35B隱形戰斗機)、the MV-22 Osprey(MV-22魚鷹多用途飛機)、the CH-53K heavy-lift helicopter(CH-53K重型直升機)、air cushion landing craft(氣墊登陸艇)等。
軍事類文本將大量普通詞匯軍事化,例文出現了defense analysts(防務分析家)一詞,defense為“防衛、防守”之意,然而在軍事英語中其對應的中文為“防務”。此外,osprey原意為“魚鷹”,但在軍事類文本中特指美國的“魚鷹多用途飛機”。
軍事類文章多與政治走向緊密相關,文章中可能會涉及某些具有多重翻譯的詞匯,尤其以地點類名詞居多。在例文中出現了一個地點名詞the Falkland Islands,一種版本譯文為福克蘭群島,而另一版本為馬爾維納斯群島。不同版本的取舍有賴于譯者的思考。
大多數軍事類文本的服務對象為部隊,旨在通過詳實準確的翻譯,為部隊提供外軍最新武器裝備信息、戰爭戰略走向等重要軍事情報。因為涉及到對外軍實力和意圖的判斷及我國國防建設,所以軍事類文本翻譯在準確性上要求極高。以《21世紀兩棲作戰的威力》為例,筆者在翻譯過程中總結出以下幾條策略。
軍事類專業詞匯分為兩類,即軍事專有詞匯和普通詞匯軍事化。通過名詞化的方法可以處理這兩類詞匯的翻譯問題。所謂名詞化即將原文專業術語中的動詞或形容詞轉譯成中文中與之關系密切的名詞。軍事專有詞匯包括武器裝備、戰術理論等,通過查閱專門書籍可獲得其中大部分詞匯的譯文,對于少部分詞匯則可采用名詞化方法翻譯。例文中涉及到了the stealthy F-35B(F-35B隱形戰斗機)、the MV-22 Osprey(MV-22魚鷹多用途飛機)、the CH-53K heavy-lift helicopter(CH-53K重型直升機)、aircushion landing craft(氣墊登陸艇)等武器裝備詞匯,筆者查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各國武器裝備譯名手冊》后得到了它們的準確譯文。Stealthy原為形容詞,在《各國武器裝備譯名手冊》中譯者用名詞化的方法,將其譯為“隱形戰斗機”。筆者通過該書還查到了美國武器裝備代號,字母分別對應:F—戰斗機、P—反潛機、A—攻擊機、B—轟炸機、H—直升機、E—預警機、U—偵察機、BB—戰列艦(各國武器裝備譯名手冊編寫組,2001)等。譯者在遇到這類專有詞匯時要勤查相關書籍。此外,在遇到縮略語時,譯文中應以其全稱體現,如:
例1:Most recently, critics point to the rise of so-called anti-access/area denial(A2/AD) capabilities.
譯文:最近,評論家們開始關注所謂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能力提升這一話題。
例2:Ironically, the rise of the A2/AD threat only served to increase the value of amphibious forces.
譯文: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反介入/區域拒止威脅的上升反而凸顯了兩棲力量的價值。
普通詞匯在軍事類文本中被賦予了獨特的含義,例如defense在日常生活中含義為“防御、防衛、防護”,但在軍事類文本中為“防務”,特指有關國家安全防御的事物。此外,普通含義詞匯組合后又形成了專門的軍事詞匯,如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A2/AD)、兩棲戒備群(Amphibious Ready Groups,ARGs)、海軍陸戰隊遠征隊 (Marine Expeditionary Units, MEUs),在確定這類詞匯的譯文時應做到勤查專業書籍,借助網絡確定其最佳譯文。
在涉及到具有爭議的詞匯時,要從符合我國國民認知和國家利益的角度來翻譯,比如福克蘭群島(the Falkland Islands)在國內是因英國與阿根廷之間的馬島戰爭而為人所熟知的,國內民眾普遍接受其“馬島”的譯文,故譯為“馬島”;再者,日方稱我釣魚島為尖閣諸島,在譯者翻譯過程中碰到此類詞匯應從我國家利益出發,堅持選擇捍衛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譯文版本。
軍事類文本一般是用來介紹與軍事有關的基本概念,或闡明某種武器裝備的用途、結構、操作步驟、維護方法等,或描述軍事活動的發生、發展及變化過程,它的主體通常是客觀事物,故無人稱主語的先行it結構句和被動句得以大量使用。這些先行it結構句可采用順譯的方法,被動句通常翻譯成漢語中的主動句。如:
例3:It is worth pointing out that in modern times most amphibious operations have been successful in terms of achieving operational surprise, defeating shore defenses and putting a large number of troops and equipment ashore.
譯文:值得注意的是,只要能出其不意,擊敗岸灘守軍并將大規模部隊及武器裝備投送上岸,大部分現代兩棲作戰行動都會取得成功。
例4:More needs to be done to exploit the potential of amphibious warfare forces in the 21st Century. First and foremost, the Navy needs to acquire additional amphibious warfare vessels. The minimum desired level is 38 ships, the number needed to lift 2.5 Marine Expeditionary Brigades and the number required to conduct a major landing operation.
譯文:在21世紀,若要挖掘兩棲作戰力量的潛能,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首先,海軍應補充采購兩棲艦艇,數量最少為38艘,剛好能運載2.5個海軍陸戰隊遠征旅的兵力來實施一次大規模的登陸作戰。
例3中句子結構明顯,邏輯結構清晰,可采用順譯法進行翻譯。例4的譯文將語序進行調整,譯為“若要挖掘兩棲作戰力量的潛能,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更符合目標讀者的閱讀習慣。
軍事類文本中常使用大量從句,以使得說明更準確清晰。處理從句時,應適當拆分重組句子結構,如:
例5:The Navy and Marine Corps are acquiring new platforms and systems that will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amphibious forces in operations across the spectrum of conflict.
譯文:美國海軍及海軍陸戰隊正在獲取新的平臺和系統,這將幫助他們提升兩棲作戰在沖突全局中的效能。
例6:Afterthe end ofthe Cold War,the U.S.withdrew most forward-deployed forces from Europe and East Asia,preferring a posture based on expeditionary deploymentsfrom the continental U.S.
譯文:冷戰結束后,美國撤走了大部分部署在歐洲與東亞的前沿部隊,更加傾向于基于其本土的遠征部署。
例3為主語從句,主語從句通常有兩種類型,一是從句在前,二是從句在后。如果主語從句在意思上不表示理由或前提,而主句又不表示結果或結論,可以先譯主句,即按原句序順次譯出。如果主句是被動句(有的用固定詞組表示),那就可以把它譯成主動句,這意味著要把主語從句轉譯成賓語從句。
例4為定語從句,定語從句的翻譯歸納起來大致有三種,即合并譯法、拆分譯法和轉換譯法。本句選擇拆分譯法,由于例4后置定語較長,選擇將后置定語獨立成句,單獨翻譯。
例5為原因狀語從句,在中文行文中常常先原因后結果,但在例5中為了使行文更加流暢,選擇將原因狀語從句譯為目的,符合中文習慣。
有時適當采用意譯的方法往往會給譯文的流暢度和準確性增色不少。中國自有戰爭記錄以來,經歷了大大小小四五千場戰爭,占世界戰爭總數的三分之一。我國有眾多的相關軍事文獻,在翻譯外文軍事類文本時,應在對等的情況下,適當選擇漢語中已有的表述方式進行意譯。例3中“in terms of achieving operational surprise”若按字面意思翻譯,譯文為“實現行動上的奇襲”,顯得異常的佶屈聱牙,此時恰可以用“出其不意”來替代,既用了漢語常用的四字格,朗朗上口,又使得語義簡潔明了,故適當意譯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大部分翻譯的技巧在軍事類文本的翻譯中都可以得到很好的運用,但值得注意的是,軍事類文本的譯文除了要保證細節與準確度外,還得保持其原有的軍事色彩。
軍事類文本翻譯注重詳實而又準確的表達出原文本所傳達的信息,為相關機構個人了解外軍先進武器裝備、軍事理論和戰爭戰略布局提供參考。由于軍事英語的自身特點和普通詞匯軍事化,我們在翻譯的過程中遇到相應的詞匯就應該勤查相關資料和網絡。進行軍事類文本翻譯需要全面正確地理解文本中的軍事信息,運用拆分重組打亂原有的句子結構,以最符合中文句法特征及讀者閱讀習慣的方式進行翻譯,這樣可以完整、準確地完成軍事信息的傳遞工作。
翻譯是進行語言二次創造的藝術活動,其標準從無定論。我國杰出翻譯家嚴復所提出的“信、達、雅”的標準可以通用于各類翻譯活動,其中就包括軍事類文本的翻譯。然而,由于軍事領域活動有其區別于日常生活的獨特性,軍事英語的翻譯也必須要帶有濃厚的軍事韻味,這才能更契合傅雷先生所提出的“以效果而論,翻譯應當像臨畫一樣,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