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輝
(重慶市黔江區育才小學校 重慶 黔江 409000)
從古至今,我們總是在生活中的各處接觸語文,語文作為小學教學中的基礎科目,其包含的內容有:基礎知識積累、綜合運用、詩歌閱讀、文言文閱讀、現代文閱讀、作文等等,而在其所包含的內容中又存在其他的小分支,由此可見,語文的教學內容繁瑣。小學是學生系統化學習語文的第一步,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采用合適的教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1.1 小學語文的教育觀念落后,處于因循守舊的狀態。傳統的觀念認為,小學就是應該讓學生做更多的題、背更多的內容,即使在社會主義教育已經取得成就的今天,仍然存有這種不符實際的落后觀念。例如,老師出了100道題讓學生做或者學生的家庭作業就是不停止的背。在這種狀態之下,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因為他們處在一種因循守舊的狀態,所以他們對于學習與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都難以調動。
1.2 小學語文的教學方式不合理。單一的“老師講,學生聽”是現在小學教育主要的教學方式,這一方式仍未跳出傳統教育方式的條條框框,這必然導致老師們與學生們的互動交流較少,這也影響著學生們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
1.3 小學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聯系性不強。學生的學習生活區域主要集中在學校和家里,學校的教育需要家庭的配合,但我國小學教育的現狀仍然單一地、局限地在學校教育,而忽略了同等重要的家庭教育工作。這樣導致了兩者之間處于一個不平等的地位,這對學生的教育工作是很難開展的。
1.4 小學教育與社會經濟的發展軌道相脫離。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教育觀念從國外來到我國現實的教育當中,有利有弊,這主要取決于老師和家長對于現狀的認識模式和辨別模式,然而,這能力并不突出。這使得學生的思維品質難以得到提升。例如,在語文的訓練題當中,還往往會出現一些已經過時的舊題型。
2.1 轉變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育觀念。作為老師的我們,應該在跟隨社會主流思想的基礎上更新語文教學的方法,轉變語文教學的傳統觀念。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充分的進入學生的角色,從學生的視角考量語文的教學方法。在學習拼音的時候,我們不能像傳統的思維方式一樣去為學生教學,我們應該將抽象化的拼音字符轉化為具體化的“生活拼音”,例如,將“a”轉化為“張大嘴巴aaa”,將“b”轉化為“玻璃玻璃我喜歡玻”,諸如此類。
2.2 更新教學方式。語文課堂強調的是老師與學生的互動,一堂沒有任何互動的課是不能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的,也不能夠將這些知識充分的留在學生們的記憶中。針對這一情況,我們會采用“互動性教育”的方式傳授知識,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針對年級稍微低一點的學生,我們將會采取“獎勵小紅花”的方式調動其積極性;針對中年級的學生,我們主要通過了解學生心理的方式引起他們的興趣;針對高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初步地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觀念,倘若仍然采用固化的教學方式是不可取的,我們主要通過小組間的交流以達到學生與老師的互動。
2.3 加家校之間的聯系。學生的主要活動區域在家庭和學校,加強家長與我們老師之間的交流是很重要的。由于學生們在語文課堂上的表現在一定程度上區別于他們在家里的表現,因此我們通過與家長的交流了解學生們在家里的語文學習情況,在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語文方式當中找到共性,對于部分具有獨特點語文學習方法的學生,我們將其轉化為課堂的積極因素點。
2.4 小學教育應緊跟社會發展的步伐。老師們應該跟隨社會發展的步伐和先進的教育觀念,針對語文測試題應當根據當下的發展趨勢而出,這便使得語文的課后教學能夠跟上社會發展。在課堂后,我們的主攻點是語文基礎知識復習。
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在基礎知識方面,記住課堂上的重難點,積累課后所學的新詞匯;在綜合運用方面,將積累的知識點運用到綜合題當中,鍛煉綜合性思維;在閱讀理解方面,掌握基礎題型及其答題技巧,在不斷的練習中形成自己的答題方式;在作文方面,我們將定時、定量的為學生們積累好的句子,并且不定時的抽查。我們將通過各個模塊的內容傳授學生們相關的教學內容,在掌握了模塊內容的基礎上將它們串聯起來讓學生們吸收。
綜上所述,語文的教學方法很多,但著重點仍然在于我們老師、學生以及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我們通過在不斷的教學過程中了解學生們對于語文學習的方式方法與語文學習的態度。雖然語文在生活中出現的頻率最高,但學生們對其重視程度是稍低于其他科目的,我們老師通過強調語文教學的重要性,將固化的語文知識點轉化為具體的、生動的、形象的“生活點”,從而對語文教學進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