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斌
(四川省遂寧市蓬溪縣新勝鄉小學校 四川 遂寧 629100)
1.1 收集信息。讓學生在課余多聽新聞、讀報刊、聽廣播、閱讀產品說明、積成語。名言、好詞佳句和身邊的新鮮事,從多種渠道收集課堂以外的信息。
1.2 撰寫調查報告。例如:在組織專題實踐活動課“收集家鄉變化的資料”時,我讓學生到生活中尋找語文,查閱圖書資料,采訪有關人員,然后把看到的事實和收集到的材料加以選擇和整理。調查報告可以是文字資料,可以是圖表、照片、剪貼圖片再,再把學生們分成A、B兩個組分別針對不同的內容收集,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準備,然后互相交流。最后分類裝訂成冊,以便保留。
1.3 辦手抄報。提前讓學生收集以各大節日或特殊紀念日相關資料,老師做適當指導,辦好后交流評價,再張貼在教室里供大家欣賞,互相借鑒,談感想,不斷提高辦報能力和鑒賞能力。
1.4 搞好課文延伸。根據我班實際情況,教完每一課時,要么讓學生根據各自的理解續寫并講訴故事;要么讓學生針對課文中的一段話、一句話談談自己的感受;要么對一篇課文學習后展開想象作畫,寫詩,寫讀后感。
1.5 體驗生活。要求學生每天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鼓勵他們動口問,動手實踐。在實踐中體驗生活,感受家長的辛勞,好好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同時積累素材以便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寫出的文章才會流露出真情實感,處處耐人尋味。
1.6 安排戶外活動。學生可以三五成群到大自然中地去觀察、探索、討論,將結果講給自己身邊的人聽。這些為寫作積累了素材;動員學生種植一種植物,養一只動物,使它們成為自己離不開的伙伴,進而讓自己成為自然的關愛者,使自己的業余生活過得充實以充滿童趣。
1.7 上網查閱收集、篩選、分享信息。鼓勵學生學會在網上去獲取健康、積極向上的知識,做一個知識的開拓者。
為了貫徹新課程標準將語文課延伸到學生生活中去,又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我特地根據我班實際,在課前五分鐘開設了許多欄目,如:
2.1 “開心一百 絕對精彩”欄目——以講述笑話和有趣的生活見聞為主。
2.2 “家事國事 談天說地”欄目——以講述自己家里和國內國際新聞為主。
2.3 “古詩長廊”欄目——吟誦唐詩宋詞,偶爾進行古詩文比賽。
2.4 “好詞佳句”欄目——收集名言警句,優美詞優美段。
2.5 “成語知多少”欄目——比比不同字數,不同類別的成語誰說最多。
為了辦好以上各欄目,我讓學生頭一天或幾天前就通過各種渠道,如從報刊、書籍、電視上,網絡上查閱與欄目有關的資源。摘抄也好,記在心中也好,把收集到的資料第二天帶到課堂與師生共享,互相交流。短短五分鐘,真想不到孩子們妙語連珠,大家都不甘示弱,都想把自己收集到的資料展示給大家,唯恐落后。
說到精彩處,同學們還會不由自主地將掌聲送給發言者。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把學生的生活輕輕松松引進課堂,又拓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空間。學生們都盼著課前五分鐘的到來。當我一走進教室,看著同學們微笑著,帶著期盼的目光等著我的到來時,當喊那一聲“老師——好”響徹云霄時,我知道不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堂課也成功了一半,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內課外有機結合,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學生語文綜合能力!
第一課外語文學習要強調目的性和應用性。課外與課內由于目的、時間、空間等都不同,因此,課外語文學習的方式不同于課堂,它更加強調學生的實踐活動。要讓每個學生都是參與者,每個學生都是實踐者。
第二課外語文學習要強調自主性。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自由。同時,教師要給學生以針對性指導。
第三課內是課外的依托和憑借,課外是課內的補充和發展。只有把二者緊密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學到知識,形成能力。
第四將課外知識在課內評價時,一定要尊重學生個人的感覺、體驗和價值觀念,關注學生的個人知識或自我知識,把學生看成是知識與文化的創造者,而不是知識與文化的被動接受者。
語文教學的改革必須以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創新素質的培養為根本目標。只有這樣,實施創新教育才不會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