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代華
就在中央發文要求制定實施細則、明確“教師懲戒權”之際,又一則新聞將“教師懲戒難”的問題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中小學任課教師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采取責令學生站立、慢跑等教育懲戒措施。這一新聞引得一片叫好聲和吐槽聲,有人擔心,老師可以“罰站罰跑”會不會成為變相體罰?
近年來,快樂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人們對教育懲戒的必要性出現了較大分歧。雖然懲戒符合心理學、教育學規律,但不科學、不規范的懲戒,確實讓懲戒權出現被濫用的風險。
的確,賦予教師“教育懲戒權”,有利于教師對學生嚴格管教,但教育懲戒權不是有權體罰學生,懲戒與體罰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教育懲戒是帶有手段和目的的一種教育方式,教育懲戒是為了“戒”,即戒除、預防是目的,它強調了教育結果和目的的達成。而體罰是以故意施加疼痛來逼迫其改正錯誤,自然很容易對學生的身心產生傷害。正如呂玉剛司長表示,雖然提出懲戒權是針對教師對學生不敢管、不愿管的現象,但現實中也“存在一些過度懲戒的行為,甚至體罰學生,這也是不合適、不應該的”。
教師變相體罰學生涉嫌違法。 我國《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教師法》和各地《教師管理條例》都提出了“教師必須為人師表,不得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學生享有人身權利不受侵害: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情節嚴重的,要給予行政處分和處罰,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理由再多,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都是違法違紀和違背職業道德的,是絕對不能允許的。
因此,應該正確看待賦予教師“教育懲戒權”。首先,應明確教育懲戒權的范圍和尺度。各地政府、教育部門不妨制定具體的實施細則,進一步明確何為懲戒與體罰,對哪些行為屬于教育懲戒,哪些行為屬于體罰作出更明確、可操作的規定,讓教師、家長都有把尺子去衡量、判斷。其次,教師應正確行使教育懲戒權。教育懲戒權應有邊界,不能擴大化。
《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提出“制定實施細則,明確教師教育懲戒權”的要求。如果不是出于對學生的關愛、保護,不是從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愿望出發來實施的懲戒等等,就是濫用教育懲戒權。再者,有關部門應該盡快制定教育懲戒權的具體制度規范,并進行細化,要明確教育懲戒權的范圍和尺度,各地政府、教育部門應制定具體的實施細則,同時應強調教師的職業道德和職業規范,提高教師群體的綜合素質,避免教育懲戒權被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