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志峰
“罰站罰跑”其本質是懲戒教育,現在要以法規的形式對懲戒教育正名并做出規范,無疑是一種進步。現如今,不少人都存在一個誤區:學生再有錯也是孩子,只能教育不能教訓。如果輿論總是如此簡單地對待教育領域的問題,既對老師不公平,也對學生的成長不利。玉不琢不成器,一棵樹要成材還需要修枝剪杈,更何況是孩子,怎能不需要一定的管教手段呢?
對那些不認真學習、不守紀律甚至無知無禮、缺乏教養和敬畏的“熊孩子”,教師有權也必須對其進行處罰和矯正,否則便有失職失責之嫌。懲戒不是體罰,懲戒教育是對賞識教育、獎勵教育的一種補充。但社會各界包括教育界,對懲戒教育的認識至今尚未達成共識,還存在不少爭議。國內至今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懲戒學生的合理規范,導致教師在懲戒時沒有一個標準;體罰與懲戒標準不清,乃至于在一些地方形成了學生犯錯后,有的予以過分“嚴懲”,有的“寧可放縱也不懲戒”的現象。
據悉,在美國、英國、新加坡等國家都有懲戒教育方面的詳細法律規范,那些清醒的家長也非常重視懲戒教育在日常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假如我國也有懲戒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規,是否就能規范教師的行為,不致做出體罰等失范和過激的舉動?假如我們從小就對孩子實施必要的懲戒教育,無知無畏的“熊孩子”是否就會少很多?
基于此種現狀我們應該明確,懲戒是以教育為前提,以懲罰為手段,以不損害學生身心健康為原則的行為,應該給出在哪些情況下給予學生懲戒以及所應采取的懲戒手段。筆者網上搜索發現,基層教師、教育專家學者、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都曾呼吁尊重老師的適度懲戒權,也曾有政協委員呼吁盡快制定“教育懲戒法”。只可惜,此前相關呼吁和努力基本上都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并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沒有懲戒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正視懲戒教育、重視懲戒教育已是當務之急。廣東已經先行一步,期待其相關條款進一步細化后能早日落地,為其他地方及早跟上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