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玲芳
(卓尼縣藏族小學,甘肅 卓尼747600)
德育是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對學生在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影響,并使學生積極地通過認識、體驗,最終外化為行動的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德育在學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培養什么樣的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過程中積淀形成的思想文化和觀念形態的總和,中華民族擁有悠久的文化和豐富多樣的民族文化,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豐富的德育素材和德育內容,是學校德育中不可或缺的內容。筆者認為,學校德育要充分挖掘、開發傳統文化中有益的教育內容,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德育中,使得學校德育工作豐富多彩又讓學生容易接受,從而提升德育的有效性和功能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如何從中精選出適合學生的德育內容就成為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學校德育講求思想性、原則性和方法性,同時要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它不是一件虛的、空的工作。當前一部分學校德育工作開展得不好或覺得無從著手,大部分原因在于學校教育工作者沒有深刻認識到德育的方法性問題,通常只是片面地說教。因此,我們要注重德育的方法、原則和途徑,講求德育工作的科學性和藝術性。
為了讓優秀傳統文化切實融入到德育當中,我們需要首先研究學情,學情是任何教育工作開展的前提。就是說,要研究學生的認識規律、身心發展規律和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踐行能力。在挖掘、開發傳統文化時根據不同年齡、不同特點的學生找到適合他們的內容,用他們能夠接受、樂于接受的方式潤物細無聲地傳達出來,從而達到內化的目的。對小學生而言,有些內容不適合他們。比如,儒家學說中的“仁、義、中庸”的觀念,道家學說中的“陽陰”的觀念等,這些文化雖然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但是小學生無法真正理解。因此,在選擇的時候,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性格特色。同時,要把傳統文化通過形象的、故事性的、有趣的形式呈現給他們,與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充分結合起來;或通過設計表演性、參與性的活動,把禮讓、尊老愛幼、勤儉節約、愛國愛家鄉等傳統美德巧妙地融合在故事中,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親身體驗的方式來認知和體會,而不能死板地讓學生背誦《三字經》《弟子規》或背誦那些具有深刻時代背景的成人都難以理解的古詩文;也不能空洞地說教式地告訴學生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等抽象的理論。
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擁有豐富的地方性、民族性的傳統文化,這些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挖掘其中的德育內容也是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豐厚資源。”因此,學校德育中融合地方民族優秀文化,是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有效提升德育實效的重要渠道之一。地方性優秀文化可以為中小學生德育工作注入新內容和鮮活資源。如,在地方性課程和學校課程中融入當地人文歷史、文化遺產和傳統藝術等,注重思想性和育人功能,從而有效拓展德育的內容和實踐空間,提升德育的實效性。另外,由于學生長期生活在這樣的文化傳統中,對地方性、民族性文化具有親切感,覺得熟悉、貼近自己的生活,具有唯一性、人本性和現實性,也非常容易認同。教師要善于研究和總結,把地方性、民族性風俗民情、傳統故事加以整理挖掘,開發出獨具特色的德育內容,這樣不但豐富了學校的校園文化,同時學生也容易接受,從而培養學生愛家鄉愛國家、將來為家鄉和國家的發展做貢獻的志向。
傳統德育方法單一,以說教式、講解式為主,學生不喜歡,接受度低,影響了德育的實效性,無法真正體現出德育的功能和特點。因此,我們應該探索新時代德育的新方法。講求體驗性、現實性、新穎性、靈活性等特點。把學生作為德育的主體,以學生為中心設計喜聞樂見的形式。改變傳統德育生硬、刻板的教育方法。特別是傳統文化在德育中滲透時,更要講求學生的體驗、認同。比如,通過討論、故事會、參觀訪問、情景表演等學生喜歡,能夠引導學生參與的形式,讓學生在實踐和活動中,通過參與的方式進行,即以生活實踐為基礎,以體驗為方式,把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優秀品德,轉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內化到自己的思想當中,踐行到自己的行動中來,切實提高德育的實效性,從而把優秀傳統文化真正、深入地滲透在德育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