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麗
(秦安縣興國鎮鄭川小學,甘肅 秦安 741600)
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因此,教師要切實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首先要改變自己的教育觀念,其次要改進教學方式,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及語文學科的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讓學生自己去閱讀、欣賞和品味,放手讓學生完成自身的學習任務。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筆者在語文教學方面進行了如下的嘗試與探索。
1.教學中忽略了小學生的主體地位。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點是不可以被忽視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始終樹立以人為本的意識和教學理念,有了這樣的意識,教師就要打破傳統的思想觀念,轉變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重視小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讓小學生自主學習。一旦小學生有了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并挖掘出潛在的學習能力,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就會被充分調動起來。2.教師教學側重點的偏移。現階段提倡教師開展教學研究,很多學校強調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使得課堂教學熱鬧有余,但由于教師指導不夠,教學側重點發生偏移,致使小學生在這樣環境下很難真正獲得知識,語文課堂也存在資源浪費的現象。3.課后作業缺乏實踐性。如今,一些語文教師布置的作業比較單一,只是片面地注重書面作業,而使得作業缺乏生活氣息,沒有社會實踐。這樣的單一作業形式,讓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受到阻礙,很難提升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1.多思多想。思維是人類特有的一種腦力活動,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概括的、間接的反映過程。有了創新思維能力,學生不僅可以學會教師講授的知識,還可以在自己的思維實踐中學到教師沒有講授的知識,甚至創造新知識,這樣的學生才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即迷惑而無所得。意思是說,只讀書而不思考,就等于沒有讀書。因此,學生的學習要思要想,還要多思多想。2.循序漸進。對于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學習,的確是要循序漸進的;不循序漸進,基礎打不好,煮了夾生飯,到頭來還要重煮,還要從頭學起。3.溫故知新。各門知識、各種能力都是從初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自成為一個系統的。人們要從各門知識自身的前后聯系中去掌握它,要從基本能力與復雜能力的聯系中去掌握它。這就需要建立新舊聯系的學習觀念,需要樹立溫故知新的學習觀念。4.抓住規律。語文教材盡管篇目繁多,但只要理清文體,還是萬變不離其宗的。如,記敘文的學習,圍繞其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發生、發展及結果進行,掌握其中心思想、敘述順序、表達方式等;說明文的學習,則要掌握主要特點、種類和說明的方法,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和弄清說明的順序;議論文的學習,圍繞其三要素:論點、論據和論證進行,掌握最基本的結構方式和論證方法,找出論點,把握論據;應用文的學習,則要牢記其寫作格式,把握寫作要領,如“黑板報稿”一要通俗化、口語化,二要注意短小活潑,三要形式多樣。當然,在小學階段主要學習的是記敘文,所以,除了教會學生對不同的課文采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外,教師還要教會學生通過對重點詞句或重點段落的分析來理解文章內容,教會學生給文章分段,概括段意,歸納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等。5.舉一反三。基礎知識的學習主要集中于字、詞、句、段、語法、修辭、邏輯等。這些知識需要理解記憶,如,教師在教學生認識“烈”字的意義時,就告訴他們“四點”表示“火”,是由書寫時演變而來的,凡帶“四點”的字都與“火”有關,進而加深講解本義、比喻義和引申義。學生依此類推,很快就可以掌握一大批字的大概意思。如帶“貝”旁的字與金錢有關;帶“忄”旁的字與心理活動有關;帶“言”旁的字與語言有關等等。這樣就教會了學生一些基本的識字方法,逐步奠定了學生自學識字、辨字、釋義、辨義的基礎。這樣,學習也就達到了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綜上所述,解決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實踐能力,讓小學生在參與教學中學會去探究、去感悟,讓學生的學習能力、文化素養都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