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錦鵬
(安徽省合肥市習友路小學,安徽 合肥 230091)
從2015年起,國家陸續遴選出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截至2018年底,全國已經布局校園足球特色學校23 456所,按計劃,2025年前這一數量將達到5萬所。可以說,開展校園足球是我國現階段中小學學校體育工作的一件大事,國家為此進行了大量的場地建設、經費投入及師資培養等。教育部體衛藝司王登峰同志在2018年全國校園足球工作總結會上提出,把校園足球作為學校體育改革的探路工程。合肥市習友路小學是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首批入選學校,在扎實開展校園足球活動中,不僅收獲了令人滿意的比賽成績,更加深了學生及教育工作者對足球的理解,深刻感受到足球蘊含的教育價值與人文價值。
國際足聯是世界足球運動的領導機構,其組織宗旨為“促進國際足球運動的發展”。國際足聯對草根足球的發展理念是:草根足球所關注的對象為學校、社區和俱樂部的6~12歲男女兒童。通過足球運動把更多的兒童聯結在一起是其核心理念。草根足球計劃倡導足球運動的交流與分享,積極宣傳參與這項運動帶來的快樂[1]。由此可見,普及足球運動,讓更多青少年收獲與分享足球帶來的快樂,是足球運動最根本的出發點。我國教育部等6部委2015年出臺的《關于加快發展青少年校園足球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在學校開展足球運動的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因此,無論是國際足聯定義下的青少年足球開展理念,還是《意見》中傳達的足球精神,主要目的都是鼓勵更多的孩子參與足球運動。然而,校園足球開展以來,不同學校對其的理解、實施方法不太相同。通過校園選拔,組織一批孩子組成校足球隊參加各類比賽,而更多的孩子只能在足球場邊看,無法邁進足球場。這種顯然做法不妥。
對足球滿懷激情的孩子,參加選拔卻無情被淘汰后對足球的初始興趣被抑制。很多球星在孩童時期也并不被看好,通過后期努力才有所成就。因此,應善待每個孩子的“足球夢”。校園足球發展的應是“足球人口”,讓更多人參與到這項運動中。通過不同的活動和參與方式,讓足球變得更具特色,吸引更多孩子參與其中,從而達到發展普及的效果。用心對待足球,把它作為一種信仰,一種精神。目前,我國的校園足球很多時候還拘泥于形式,而真正的校園足球并非組建隊伍踢比賽那么簡單。在足球運動中感受快樂,讓孩子更好、更全面的成長,才是足球的魅力和價值所在。
足球場上的技戰術教學訓練需要足球專業人士組織實施,體育教師自然是校園足球工作的主角。但足球對學生而言,并不僅限于一項體育活動,而應作為一種教育內容和手段,由不同學科的老師共同完成。因此,校園足球不是體育老師唱“獨角戲”,而是需要其他學科老師、學校領導甚至家長都參與其中。
合肥市習友路小學每年“五一”與元旦期間進行2次校園足球聯賽,日期跨度較大,比賽環境溫度差異大,目的是讓孩子有不一樣的比賽體驗。動員全校62個班級組建自己的隊伍,要求班主任老師作為班級球隊的負責人,同時聯系一二名足球愛好者家長或其他非體育學科老師搭班組成教練團隊。比賽一般安排在周三和周五下午放學后進行。比賽前,各班都會在教練團隊帶領下提前組織訓練、研究對手、安排戰術。一些會踢球的教師或家長以特有的方式參與其中。如信息科學技術老師挑選科技計算機興趣小組的部分孩子幫助攝影攝像,精心制作學校足球聯賽視頻宣傳片和小球員的精彩寫真。一些好的作品被推送到學校官網和微信公共號上。美術老師幫忙繪制激情澎湃的足球海報,串聯足球賽事。此外,一些家長給孩子所在班級球隊制作宣傳標語,在賽場邊搖旗吶喊,足球氛圍彌漫在學校的每一個角落。每當聯賽開幕式或重要場次比賽,邀請學校領導開球。在個別低年齡組別比賽中,一些學校領導會興致高漲地換上球衣,與小朋友們一起在球場上奔跑,切實感受足球氛圍。習友路小學校園足球打破了一些老師認為足球只是體育范疇的固化思維,通過學校領導、各科老師及家長群體的共同參與,校園足球成為培養學生凝聚力的好課程。
教育家馮驥才曾經說過,“所謂人文精神,在我看來,是指人類共同信奉的那些真理性的精神。比如我們常說的科學精神、體育精神、民主精神、愛國精神、社會公平與平等的精神、人道主義精神等。這些精神確保人能自由、幸福且有尊嚴地活著,有利于人的幸福與社會的進步和文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對于以育人為目標的校園足球來說,不僅通過踢球把學生身體練得更棒,更重要的是,通過足球這個媒介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教育與熏陶。
首先,有助于孩子儀式感的培養。儀式感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也是人的社會生活與精神世界統一的外在體現。創造機會讓青少年從小體會與感受儀式感,既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需要,也是青少年全面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3]。學校足球聯賽結束后,習友路小學的頒獎儀式成為學校教學組織安排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屆時,在雄壯有力的音樂伴奏下,學校領導莊重地將各個獎項頒發給相關學生與班級球隊,如最佳射手、最佳球隊、最佳教練等,學生家長觀摩團參加頒獎儀式。
其次,足球育人應體現在細微之處。在部分人的固有觀念中,男孩更適合發展足球項目。然而,實踐中低年齡組女生的力量、速度及耐力等素質明顯優于男生,且其對足球動作的學習能力和完成度都好于男生。因此,愿意踢球的女孩子,學校會向其家長寄去“致家長的一封信”,感謝家長支持孩子參與足球訓練。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習友路小學女足一直都非常火熱,有些愛好足球的孩子家長,更是身體力行,在球場上與女兒并肩作戰。
此外,足球育人還體現在足球環境的熏陶與感化方面[4]。在習友路小學,校園足球不單是體育老師的事,更通過音樂、美術等課程讓學生更加了解足球。如不定期舉行足球繪畫展、足球手抄報,或者舉辦足球主題的小知識賽、小故事講評、足球歌曲演唱等活動[5]。體育老師利用陰雨天氣在室內與學生分享一些足球比賽規則、足球趣味教學宣傳視頻、足球起源與發展歷史等知識。通過這種環境熏陶與感化,做到寓教于樂,久而久之,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多方式學習足球文化,深刻全面地認識足球。
最后,在學生的成長中加入足球情感。心理學認為,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情感是人們對社會交往或他人所體現出的喜愛、同情、友誼或憎恨等,是人的心理素養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它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不可或缺[6]。健康人格的培養離不開情感的正確引導與培養。例如,球場上球員間互相激勵、進球時的喜悅和失利后的沮喪等。可以說,與足球相關的所有活動,都可以成為豐富孩子情感的素材。如吸納新隊員時,記錄下其生日,生日當天,為他買一個小蛋糕,全隊為他唱生日歌。在高年級畢業之際,會安排告別賽,孩子和老師的眼中都飽含淚水,此時的足球已然在學生與學校之間構建起情感的橋梁。每名習友路小學畢業球員都會被頒發一個水晶紀念獎杯,上面刻著“習友路小學最有價值球員”。這份母校沉甸甸的愛,或許可以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基石。
校園足球在習友路小學開展近5年,已經成為學校最具影響力的活動內容之一。學校領導、教師及家長對校園足球的理解不再僅停留在比賽成績層面,而更多把它作為學校文化活動的組成部分,以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重要平臺。通過幾年實踐,學校及家長都從孩子各方面的積極變化中感受到足球所蘊含巨大的育人功能與價值。在今后的校園足球活動開展中,不斷總結經驗,進一步完善與挖掘校園足球的豐富內涵。如《意見》所言,要把校園足球作為擴大足球人口規模、夯實足球人才根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基礎性工程。增強家長、社會的認同和支持,讓更多青少年學生熱愛足球、享受足球,使參與足球運動成為體驗、適應社會規則和道德規范的有效途徑[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