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美
任務型教學法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心理學家皮亞杰、布魯納、奧蘇貝爾的相關研究為任務型教學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也是基于蘇聯Vygotsky的相關理論提出的。任務型教學法主張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鼓勵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學內容以任務的形式展開,學生在解決任務的同時學習到知識。在日常學習中經常采用分組活動,同時強調小組之間的配合。教師不再僅僅只是給學生傳授知識,更多的是引領學生去主動地發現知識,理解知識。
任務型教學法的制定及實施出發點都是學生,符合以學生為主體的素質教育的要求。傳統的教學以教師為主導,教師在制定相關教學任務時,多以自身可實施操作為基本出發點,日常教學也多以教師授課為主。但實際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學生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階段,對知識的理解也知識浮于表面。任務型教學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教師將所授知識以任務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學生在解決任務的同時理解對知識的理解,教師在總結學生表現的同時將知識再次梳理。由此可見,任務型教學法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可以主動積極地去學習。
除此之外,任務型教學法能夠鍛煉學生的團隊配合能力。相比較傳統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教學方式,任務型教學法多采用分組的方法實施,而小組任務的順利完成離不開每個人的配合。這就需要小組成員間互相協調,明確分工,確保任務的順利完成。而這種團隊配合能力也是學生今后社會必備的一種交際能力。
任務型教學法通常是以下實施步驟:任務實施前階段、任務執行階段、回歸語言階段。任務實施前,教師將知識任務達給學生,并給出任務完成所需的步驟。任務執行階段,教師根據任務將知識進行梳理;學生根據提供的知識點,通過分組討論的形式對任務進行分解,展開分工合作并將最終研究匯報給教師。回歸語言階段,教師依據相應標準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并指出學生在今后學習中應該改進的地方。
綜上所述,任務型教學法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從而更能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與理解。筆者的研究學習任務型教學法的基礎上,將它應用于日常的英語影視教學實踐,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學成果。
大學是人生中最關鍵的成長期,這一時期形成的價值觀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將產生極其深刻的影響。筆者希望在本門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收獲知識以外的內容。因此,在題材選擇上筆者基于自己對于成長小說的學習,有意識地選擇此類具有成長意義的小眾化影片,以期讓學生在欣賞影片的同時,有所收獲。相對于耳熟能詳的大片,小眾化具體成長教育意義的影片更能吸引學生的興趣。
以電影《一個購物狂的自白》為例。電影伊始,瑞貝卡將購物視為人生唯一的樂趣,并不惜以各種荒誕的理由來實現對于購物的執念。隨著劇情的發展,她開始為自己的謊言付出代價:失去了可貴的愛情與友情。在經歷這些變故后,瑞貝卡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最終在家人的幫助下,她戒掉購物的誘惑,重拾生活的美好。學生在觀看影片后,會反思自己生活,從而可以影響自己的消費觀;同時影片中所體現的親情、友情、愛情也令人動容,在欣羨的同時也會聯想自己生活中的美好。
任務型教學法主張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而英語影視作為選修課,多是大班授課。因此,筆者在授課伊始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小組內成員自行調配也可由教師指定。
選修本門課程的同學大都來自不同的年級及班級,任務執行以小組為單位提交匯報成果,為完成具體任務,學生需要明確分工,相互配合。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配合能力。
首先筆者精心準備課程的導入。良好的導入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能增加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興趣。筆者在會用圖片或音頻等方式將影片的背景知識展示給學生。
筆者在播放《神奇四俠》這部影片前,展示了《美國隊長》的相關圖片及短視頻。兩部影片相同的科幻題材,同時兩部影片有共同的主演(克里斯.埃文斯),這樣能增加學生的代入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A.任務的設置
為避免學生的關注只在影片本身,而失去了英語影視賞析作為一門課程的初衷,筆者在正式放映影片伊始會將各層面的任務明確傳達給學生。
表達能力層面:筆者在觀影前會依據影片所涉及的主題、人物表現手法等方面設置5-6個話題供學生選擇,并將相關要求告知學生。每個小組選擇好話題后,可進行分工。如果學生對于給定話題之外觀點有很好的想法,亦可闡述。這種任務的設置旨在加深學生對影片的理解,從而使學生從整體上去理解整部影片,同時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聽力層面的任務:筆者在電影前會截取電影中幾段音頻作為聽力練習。筆者會選擇影片中語速適合學生水平的段落,將這些段落以填空的方式再次呈現。學生這種任務可以鍛煉學生對細節的分析能力。
寫作層面的任務:筆者會布置論文寫作的任務。學生將本學期所學習到的知識以論文的方式呈現出來,同時也是對于一學期所學知識進行回顧和總結。這種開放性的方式能給予學生更多的發揮空間,從多方面鍛煉他們的能力。
筆者根據所展示電影題材及難易程度設置不同層面的任務,以期從多方面鍛煉學生的能力。
B.任務執行階段
表達層面任務的執行:學生在觀影結束后會根據筆者提供的話題,組內展開討論;小組成員商討一致后可與自行擬定話題,但一定要符合圍繞本門課程所展示影片,同時要符合邏輯。代表小組學生在展示本組討論成果時可選擇一人或者多人展示,展現方式多樣化。通過這種方式,更多學生可以參與到課堂中來,相對于教師灌輸式地分析電影更有吸引力,也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同時學生可以充分利用這個平臺,鍛煉自己的英語口語及表達能力。
聽力層面任務的執行:這個層面的任務多數情況下屬于課下作業。在每次觀影結束后,教師會將影片中相對簡單,符合學生現階段學習能力水平的段落截取出來,同時將臺詞有選擇性的刪除。學生需要在課下重新聽取這些片段,并將殘缺的臺詞補充完整。相對于表達層面的任務,這個層面的任務更能鍛煉學生的聽力。
寫作層面的任務的執行:相對于表達層面的任務,這個任務更具體更能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會根據學期所展示影片,制定具體的寫作任務。學生需要對所展示影片有全面的了解后,將自己的觀點落實到文字。
C.回歸語言階段
教師根據任務的不同將學生的結果及時反饋給學生。教師會根據學生的語言,觀點,表達能力等方面與學生進行分析。對于學生的亮點給予肯定,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見。這種師生互動的方式更能被學生接受,同時也能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英語影視賞析課作為高校學生的選修課,旨在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但如果安排不合理,本門課程課程很容易就失去了原本的教育意義。本文筆者將任務型教學法融入到日常教學中,使學生在欣賞影片的同時可以得到表達能力、聽力等多方面的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