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春燕
(貴州省惠水縣城關第一小學校 貴州 惠水 550600)
習作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難題,教師教學難,學生書寫難。甚至有些老教師也認為,會寫作文的學生是天生的,不會寫的就只有去背吧。那么,習作教學真的是一塊鹽堿地,不可開發嗎?
從生活常識來講,交流是我們生活的需要,也是生理的需要,每個人都希望與身邊的人正常交流。習作是什么?習作是根據某種題材,把心里合理的想象,寫出來。渴望與人交流是人之天性,每次交流亦是有主題的。而習作就是將想要與人交流的內容寫下來而已,換過來說就是將想要與人交流的內容寫下來就是習作。所以,習作是學生的一種表達方式,基于每個學生都具有樂于交流的天性,個人認為樂于習作是一種天性。那么,如何保持學生樂于習作的天性呢?
要保持學生的習作天性,從目標入手——我手寫我心。習作首先不是作業,它是交流的工具,讓習作成為學生表達自己心聲的渠道、工具,學生的習作天性必將會得到保護。我手寫我心,這一目標的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老師。
第一,要給學生創設機會。從形式上來說,日記是學生表達心聲的主要渠道,當天發生的事情,記憶深刻、感受細膩,記錄起來難度最小。教師要善于培養學生寫日記的習慣。命題習作訓練,一定要提倡“我手寫我心”,避免假、大、空。例如,三年級習作《媽媽的愛》,學生習作最常見的就是半夜媽媽背“我”上醫院,下雨天媽媽騎自行車帶“我”回家……這樣的作文第一次見很感人,連續見它好幾年,就無法直視了。這樣的習作,要提前引導學生觀察、發現,用自己的眼睛去搜尋生活中的點滴,用真實的事件表達最樸素也最真實的情感。
第二,要關注表達效果。學生習作內容(尤其是日記)多寫自己的生活,教師往往從中發現一些學生之間、學生家庭的小秘密。我們要重點關注學生是如何表達的,如何將他們的想法表達清楚的,條理是否清楚,重點是否突出,而要適當忽略其內容的信息價值。如果這時候我們利用這些信息去直接干涉或批評某些同學,那么學生以后就不敢在習作中表達真實的心聲。對不良信息當然不是置之不理,我們要做每個學生的知音,讀習作是傾聽的過程,生活是教育的過程。把習作只當作一個窗口去發現,發現后把教育放在一點一滴處——潤物細無聲,既能保護學生我手寫我心的勇氣,又能以最佳方式實現教育目的。
人教課標版教材在習作的編排上一般是口語交際在先,接下來再進行習作,大多時候兩個版塊內容相近或相關,我們認為這是為了降低寫作的難度。在習作教學中,教師也經常設計寫前說一說的環節。
但教師們一直都有一困惑,在口語交際時,或者在寫前說一說的環節學生能講好多,但一開始寫便眉頭緊皺。這是為什么呢?我想,如果把習作比作一次旅行,今天聽別人說麗江非常美,明天大家一起出發,恰巧我們也是旅行隊伍的一員,我們同樣會皺眉。出門遠行不可能拿錢就,要了解一下有幾種路線、會看最近幾天麗江的天氣、搜一下麗江的景點、大概的花費會有哪些等等,這樣旅行中才不會手忙腳亂。習作也一樣,不是想好了寫什么事,有材料了就能寫好,也需要了解習作的路線圖,需要習作景點選擇、花費標準。
也就是說,習作之前老師有必要將好習作的標準、本次習作比較適用的一些敘述順序、表達方法、技巧等介紹給學生,有了這些學生也能將自己的材料有法可依的輕松表達出來。例如四年級習作《我的家鄉》,課文《桂林山水》為大家提供了總分總的敘述順序范例,《頤和園》中的移步換景學生也感受深刻,而《百泉村四章》展示的是分章節的敘述順序,提示學生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利用的資源,學生在練習起來有法可依,輕松自然。
習作是練習,練習是掌握經驗的過程。這些經驗從哪里來,從哪里來對學生的影響最大,教育效果最好呢?當然是來自他身邊,來自同學或老師。
管建剛老師的《我的作文評改》系列圖書,重點介紹了他是如何評改學生作文的。其中,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就是管老師每次習作評改課上,都將學生在本次習作中的好字、好詞、好句一一呈現出來。在管老師的公開課上,我們看到他點著學生的名字,大聲讀出學生寫得好的句子,而被讀出句子的主人個個興奮不已。這樣做不僅提示學生這些地方是他自己已經做得不錯的,這些好的經驗是最值得推廣的,增強了自信;同時他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也會關注其他同學哪些地方做得好,快速投入到學習的狀態中。保守一點說,學生每次習作掌握一點習作經驗并且認識到這很有用,我們這次習作的目的就達到了。
習作評價需要這樣的交流,班上的積極的集體交流。不單單是某一學生的優點,還包括本次習作的重點、學生共性,也要在交流中顯現出來,更能激發學生再次表達的欲望。
習作不像字詞教學,能夠大多數學生同步掌握。習作是字詞、積累、閱讀、表達等多方面的學習內容的一個輸出過程,學生的個別差異在寫作中表現得更突出,再多準備的老師也不一定能預見學生在哪個方面收獲最大。這也更加說明在點評中推優的重要性。在積極集體交流中,學生確定自己的成績,借鑒他人的經驗,既收獲了習作方法又增強了習作的自信。
也有人說習作是天性,就是讓學生想怎么寫就怎么寫,怎么寫都行,怎么寫都好。我不這么認為,好的就是好的,它一定有個標準。樂于習作是學生的天性,強調的是習作是表達方式的一種,樂于與人交流、樂于表達是人的天性,兒童自然也不例外。但是,天性是有可能會被周圍的環境改變的,好的環境促進天性向更好的方向發展,而不良環境則會影響到天性的發揮。作為語文學科教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研究學生心理發展,研究習作教學的有效途徑,保護學生樂于交流、樂于習作的天性,增強寫作自信。幫助學生也是幫助我們自己走出習作這片鹽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