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寧
(寧夏同心縣下馬關中學 寧夏 同心 751300)
古詩詞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新課標理念,通過古詩詞教學,使學生在閱讀、感受、理解以及鑒賞能力方面都有所提高是古詩詞教學的重點。在閱讀方面,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情感態度;在感受方面,古詩詞教學不能只關注作者的思想感情,要結合詩歌融入自己對現實生活的思考并有所啟發;在鑒賞能力方面,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自新課改以來,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上做了不少嘗試,也取得了一些成績。
1.1 社會風氣的影響。社會風氣作為社會上或某個群體內,在一定時期和一定范圍內競相仿效和傳播流行的觀念、愛好、習慣、傳統和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會對當地學校的教育教學產生影響。筆者所在的同心縣是寧夏回族聚居最集中的地區之一,早婚現象很嚴重。以筆者所在的下馬關為例,回民的早婚現象已經殃及到了在校的女生,回民女生輟學成家的屢見不鮮。這不但影響了學生的心理健康,對整個學校的學風都產生了影響。學生思想過于早熟,早戀現象嚴重,學風每況愈下。加之回民家長對學生學經的關注度明顯高于在校學習成績的關注,許多家長甚至支持八九年級的學生輟學去上各類級別的阿語學校。
1.2 語言環境的影響。從方言地理來看,同心縣正處于蘭銀官話和中原官話的過渡地帶:西、北鄰接的中衛、中寧、吳忠、靈武話屬蘭銀官話寧夏片;東、南鄰接的鹽池、環縣(甘肅)、固原、海原話屬中原官話秦隴片。,以下馬關為例,語音兼有蘭銀官話和中原官話特征。而在其范圍內,回、漢民方言又有差異,回民所操屬北片話。[1]鑒于這樣的特殊語言環境,古詩詞教學中,方言與普通話的碰撞削減了師生對古詩詞誦讀的興趣。學生普遍前后鼻音不分,如“春夜喜雨”中的“春”總是被讀為“chōng”。有些韻母也不分,如“北風卷地白草折”中,“北”被讀作“bái”。“去”會被讀成“qì”。方言習慣不但會使學生失去大聲讀詩的勇氣,甚至老師都懼怕親自為學生進行范讀,只能以播放名家誦讀錄音代替。同時,方言習慣造成的誤讀也給學生的默寫造成了很大干擾,默寫中錯別字出現的幾率很大。
1.3 應試環境的導向。一句“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道出了語文不受和傳播流行的重視的尷尬。在英語、數理化和藝術類輔導班遍地開花的當下,偶爾能聽到的作文輔導班都是“報一送一”的附贈品,又有誰聽過古詩詞輔導班。這一切,足見應試教育的影響力。初中古詩詞教學同樣被染上了濃重的功利色彩。
“詩詞合為考而教”,在此思想的指引下,初中語文老師可謂是各顯神通。針對寧夏中考14分左右的直接默寫,29篇課內古詩詞的閱讀教學幾乎快被降格為背默篇目。更有甚者,許多老師降低要求,讓學生舍棄其它專攻名句。剩下的2分古詩詞賞析題,放在中考總復習階段通過問答題的形式呈現給學生,重點突破或者干脆放棄。這種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學生完全領悟不到詩文的真諦,何談實現古詩詞的教學價值。
2.1 教師素養不足。在接受問卷調查的28名語文教師中,有20人都是自2006年以來實施“特崗”計劃以來招聘的“特崗”教師。特崗教師有效地緩解了農村教師不足的現狀,但特崗教師也存在專業層次不齊的現狀。先天不足,那后天是否努力彌補了呢?
據一項對各地中小學教師的調查報告分析,目前80%的教師自從踏上教育工作崗位后從來沒發表過什么文章,哪怕巴掌大的文章。大部分教師們也沒有養成寫教學筆記、教學日記的習慣。教案和PPT課件要從網上下載,考試分析要抄,期末總結要抄,甚至聽課記錄也要抄……[2]調查報告真實的反應了教師的現狀。特別是筆者所在的農村寄宿制中學,大班額教學令教師總是疲于處理班級各類瑣碎的事情,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備課。教師的緊缺又使崗前培訓、繼續教育等形同虛設。
2.2 教學方法單一。古詩詞基本語文素養的缺失,勢必導致教師教學方法的陳舊。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絕大多數教師的教學方法還是停留在逐字逐句串講上,基本流程就是作家作品簡介、解題、逐字逐句串講、主題、寫作特色。即使偶爾嘗試“誦讀法”,也不外乎就是在課堂上播放名家誦讀,讓學生多讀幾遍古詩詞而已。筆者所在的學校,對于課內古詩詞的教學,模式大致是這樣的:老師在講授古詩詞課的時候,提前從各種教參、資料中找到相應的問答題或對某句的賞析,上課時以問題呈現。學生在課堂上對這些思考后小組討論,教師們自認為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合作探究。最后,教師將所謂的標準答案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如獲至寶似的記在書上,課下將這些題目背會,作為應付各類考試的法寶。
考什么教什么的思想已經在教師頭腦里根深蒂固,古詩詞考查方式的單一也是教師不愿嘗試新的教學方法的原因之一。功利性的思想已儼然使古詩詞成為考試得分的“工具”。形式單一的教學實質是忽視了古詩詞本身個性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和內涵的同時,更是忽略了學生對古詩詞的審美需求和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