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艷
(重慶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 重慶 400711)
追根溯源,從中國當代教育理念發展進程來看,培育小學生的“數學現實”這一教學目標可從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中窺見一二。學習數學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計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在過去的應試教育階段,不少小學生由于數學成績不夠理想時常陷入苦惱之中,甚至對自身能力產生了懷疑,然而數學并非是多么高深的學問,而是一門和生活緊密相連的學科。尤其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育學生的“數學現實”,就是讓學生能夠從現實生活中發現、提出和解決數學問題,讓小學生能真正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的魅力,而這也是我們素質教育一以貫之的思想路徑。
情境氛圍的營造在當代教育發展過程中已然屢見不鮮,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應當有意識地構建一定的教學情境,以便學生理解較為抽象的數學概念。弗萊登塔爾關于“數學現實”的論述中就認為數學并不是單一性質的學科,而是在不同領域都有特別作用。在小學數學領域,則需要一定的情境。多媒體技術是營造情境的一種常用且有效的工具,在學習乘除法時,由于其并不像加減法那樣直觀,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演示的方法,選取合適的圖片素材,在屏幕上呈現計算對象。讓學生能夠切實理解乘法計算的意義所在,也就是“數學的精髓便是簡單”,而不是死板地運用加法讓數學計算更加繁縟。
生活的魅力無處不在,在數學教學中亦然。小學生在語文中認識世間萬物、懂得用漢語來描述生活,在思想道德教育中體察社會生活、家庭生活與學校生活等的道德現象,能夠更好地讓自己在生活中做一個行為端正、品行優良的好孩子。然而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不少學生都認為數學只是冷冰冰的數字計算,跟生活幾乎沒什么瓜葛,因而對數學學習往往十分被動。
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幫助學生扭轉這種偏見,讓其認識到數學同樣來自生活的滋養,數學問題從生活中來,最終也要通過現實生活來解決。比如在學習多個數字加減計算時,數字、符號過多讓學生眼花繚亂、結果總是出錯,教師便可讓學生聯系自己每天或每周零花錢的消費情況,學生們便可以將自己每日的消費進行羅列,將每天的零花錢數目記在左邊,將花去的錢記在右列,一加一減、一目了然。再比如許多學生頭疼的打折問題,打幾折就將原來的數目乘以百分之幾十這一點學生理解尚可,但一問到“打折后可以少花多少錢”等復雜問題時,學生們就有點摸不著頭腦了。其實這個問題和生活關系最為緊密,教師可讓學生回憶父母帶自己外出購物時候的情況,然后讓學生們開始角色扮演,一方賣家一方買家,隨意以教室中的事物為問題對象,讓學生們深入實際買賣環境來理解數學計算問題。
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當注重學生數學素質與綜合能力的培養,而并非只是看學生是否把問題做正確。數學素養的培育并非朝夕可得,它涉及到學生的數學習慣、學習能力、思維方式等各個方面,需要教師有意識的暗示與引導。數學問題不應該是古板的,而是靈活的。教師在數學課堂上,根據每節課內容設置進度不一,在適當的時間點要給予學生們自由討論的環節。比如在理解平行四邊形的周長時,教師在真正講解開始之前,可以向同學們拋出一個問題:“大家看老師屏幕上出示的這個平行四邊形,自己也可以試著畫一畫,要怎么樣才可以求出它的周長是多少呢?”而后安排同桌或者小組進行討論,討論結束后鼓勵大家自由發表看法,然后教師才引出真正的教學內容。同理,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后甚至是課間、放學后等時間段,都可以安排學生們進行數學問題的討論。通過討論,學生們才能更好地接收不一樣的想法,才可以在思想的碰撞與交流中增進對問題的認識、激發他們探索未知的欲望。
此外,實踐活動也是數學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要想讓學生搞清楚、弄明白一個數學問題,最好的方式不是教師直接講授或者多媒體演示以便學生聯想,而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比如在理解“兩點之間的所有線之中,線段最短”這一概念時,由于句子解釋本身比較拗口,小學生往往疑而生問、望而生畏。但其實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或者走到室外讓學生們親身演示:兩個學生站定不動為兩個點,其他任意學生根據他們之間的距離進行測試,最后才會發現果真是“線段最短”。通過實踐操作來讓學生抽象概念,可以更好地培育學生在指向現實教學中的理性思維,幫助他們養成更加良好的數學習慣。
綜前所述,在小學數學階段培養學生的“數學現實”,首先教師不能把思維固限在理論的學習與研究上;而是要把教學工作深入結合實際,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待教學內容的設置與安排。在素質教育不斷得到師生、家長及社會各界重視的現代教育環境下,小學數學教師要在學習先進教育理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讓“數學現實”成為學生主動探索數學學習的源泉,讓這樣的現實教育真正成為學生一生受用的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