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雨欣
許淵沖認為:譯詩不但要傳達原詩的意美,還要盡可能傳達它的音美和形美。其在《翻譯的藝術》一書中的對“三美”的闡述如下:“意美有時是歷史的原因或者是聯(lián)想的緣故造成的,譯成另外一種語言,沒有相同的歷史原因,就引不起相同的聯(lián)想,也就不容易傳達原詩的意美。”1“詩要有節(jié)調、押韻、順口、好聽,這就是詩詞的音美。”2“關于詩詞的形美,還有長短和對稱兩個方面,最好也能夠做到形似,至少也要做到大體整齊。”3因此,譯者在表達原文意思時,不僅要表達出原作字面的意思和畫面感,還要傳達出深層的意蘊。然而,在詩歌翻譯的過程中,做到三美兼?zhèn)涫呛苡须y度的。
歌德的一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其著名短詩Wandrers Nachtlied寫于1780年。彼時,他于魏瑪公國任職已達六年之久。盡管歌德在政務活動中略有建樹,但其本質是個詩人,他開始對官場生活感到有些厭倦。1780年9月,歌德登上了圖林根伊爾梅瑙的基克爾漢山,并宿于山頂?shù)囊婚g獵屋中。他在木屋內寫下了這首短詩,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他在山頂上的感受。原詩如下:
über allen Gipfeln
Ist Ruh',
In allen Wipfeln
SpürestDu
Kaum einen Hauch;
Die Vogelein schweigen im Walde.
Warte nur!Balde
Ruhest du auch.4
一首德語詩歌中最小的單位是音節(jié)。由相鄰的幾個不同輕、重讀音節(jié)組合成為音步。而構成詩行最小的單位是音步,詩句中反復運用若干個相同的音步就成為了該詩的格律。在音步中,重讀的音節(jié)稱為揚音節(jié),用“—”來標記;輕讀的音節(jié)為抑音節(jié),用“∪”來標記。該詩歌的格律為:
über allen Gipfeln a
IstRuh', b
In allen Wipfeln a
Spürest Du b
Kaum einen Hauch; c
Die Vogelein schweigen im Walde.d
Warte nur! Balde d
Ruhest du auch.c
這首詩共八行,由37個音節(jié)構成,每行音步數(shù)不等,沒有一定規(guī)則,是典型的自由詩,主要采用了揚抑格和揚抑抑格,形成了輕重急徐、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
韻是在不同詩行的末尾使用同樣的音節(jié)。前后兩個相連的兩行詩行結尾押韻則稱為對韻(aabb);韻尾交替出現(xiàn)則稱為十字韻(abab);四行詩中,一、四行和二、三行各押一韻則稱為包圍韻(abba)。原詩各行音節(jié)多寡不一,錯落有致,韻腳工整,有一種特殊的音韻美,音節(jié)中多含a、au、u、ü等飽滿的元音,前四行節(jié)奏分明,采用的是十字韻;后四行則是包圍韻。此外,它們的尾韻還采用同音韻(eln/uh/eln/u;auch/lde/lde/auch),使得詩句讀起來瑯瑯上口,聽起來悅耳悠揚。
該詩采用白描的手法結合“山峰”、“微風”、“樹梢”、“棲鳥”等意象傳達出一種安逸和諧、深邃遼闊的意境,詩歌前六行將山中景色描繪得淋漓盡致,將內心的洶涌與大自然的靜謐形成對比,最后兩行情景結合,直抒胸臆。詩人的視角是由遠及近,自上而下,意象的變換,則表現(xiàn)出空間美和時間美,意境深遠,韻味悠長。在蒼茫的暮色之中,四周低矮的山峰依稀可見,月色朦朧,微風不起,棲鳥不驚。詩人就站在這靜夜的山頭,俯瞰群山,欣賞氣象萬千的自然景色。望著這高處無邊無際的寂靜,詩人心頭的郁悶和煩亂逐漸消退,最終沉醉于大自然,達到了內心的寧靜與平和,不由發(fā)出這樣的感嘆:“Warte nur!Balde Ruhest du auch.”31 歲的歌德試圖表現(xiàn)的是躲避世俗的喧擾,通過短暫的休憩獲得生活的從容。而1831年82歲的歌德早已飽經風霜,他故地重游時,重讀舊作,內心想要獲得的不再是短暫的休息,而是無邊的安寧。
歌德的這首短詩自創(chuàng)作以來就吸引了許多讀者和譯者的興趣,它不僅在德國廣為流傳,在其他地區(qū)也頗受歡迎,截止到2000年,其外國譯本共計有15種文字。據(jù)統(tǒng)計,截至2013年,在中國也至少有二十三位譯者先后將其譯成漢語,如郭沫若、馮至、梁宗岱、錢春綺等著名德語譯者,還有其他英語譯者,其版本有直接從德語譯成漢語,也有從英語、俄語等其他語種轉譯的。不同的譯者具有不同的理解和表達方式,面對同一文體時所產生的譯作是各具特色的。
國內最早的漢譯本出現(xiàn)在1921年11月,唐性天將其發(fā)表在《文學旬刊》上,名為《游客夜歌》。但在唐譯發(fā)表前的一個月,郭沫若在寫給郁達夫的書信中也翻譯了這首詩,名為《放浪者的夜歌》。郭沫若的譯詩如下:
《放浪者的夜歌》
一切的山之頂,
沈靜,
一切的樹梢,
全不見,
些兒風影;
小鳥兒們在林中無聲。
少時頃,你快,
快也安靜。5
郭沫若的譯法貫徹了其“以詩譯詩”的原則,從整體上看增強了語言上的閱讀快感。詩句在遞進的過程中有一種節(jié)奏感,剎那間的屏息、停頓和緊張感,隨即又驟然放松,引導情緒進入一個平和的狀態(tài)。全詩深遠的境界表達出了原詩隱含的意蘊美。與原詩對比可以看出,詩行長短的分布與原詩一致,因為郭沫若選擇了用漢字來代替音節(jié)的方法,使得每行字數(shù)與原文音節(jié)數(shù)相同。
郭沫若受當時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譯詩采用的是當時盛行的白話文的無韻自由詩體,根據(jù)原詩作者內在情感的起伏變化來安排詩歌的意象,沒有刻意追尋詩歌語言的節(jié)奏韻律,使得譯詩讀起來并不刻板生硬,最后兩行還有一種輕快、平和的調子。因為在面對詩體形式構建時,郭沫若認為,詩的精神在于內在韻律并非外在的韻律,內在的韻律是情緒的自然消漲。然而歌德的原作在韻腳上卻是有一些講究的,這首詩在翻譯后很難保持它原來的神韻,與原作相比,郭譯由于外在韻律的缺失導致整首詩缺少些許抑揚頓挫的美感。
此詩首個英譯本的出現(xiàn)比漢譯早了約一個多世紀,最早的英譯本刊登在1801年2月出版的雜志the Monthly Magazine上。然而本文選取的是在流傳最廣的,由美國著名詩人、翻譯家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亨利·沃茲沃斯·朗費羅) 于1845年翻譯的版本。郭沫若也曾在與郁達夫的書信中對此版本大加贊賞。其譯詩如下:
Wanderer’s Nightsong
O’er all the hilltops
Is quiet now,
In all the treetops
Hearest thou
Hardly a breath;
The birds are asleep in the trees:
Wait,soon like these
Thou too shalt rest.6
相比之下,印歐語系之間的互譯要比德語譯成漢語輕松一些,但想要譯好這首詩卻也需要花費很大的功夫。朗費羅的譯法在字面上不錯,由于是直譯,顯得有些平白、質樸。從形式上來看,該譯詩屬于自由詩體,每行的音步數(shù)不等,行數(shù)參差不齊,音節(jié)數(shù)和原詩相同,卻不如原詩的韻腳工整。然而略有遺憾的是,觀察朗費羅創(chuàng)造的其他詩歌全篇都達到了音韻和諧之美。譯詩中使用[s]音不少,讀起來一片“嘶嘶”聲,的確像是給黑夜增添一種寂靜的氛圍。“all”一詞在發(fā)音時,需要吸氣,收腹時氣息上揚,但詩行以呼氣的“tops”結尾,二者相得益彰,此時的確有一種立于山巔的心曠神怡之感。總體看來,朗費羅的譯詩較為忠實,形式和意義上也都貼近原詩,達到了“形美”和“意美”,但細細品讀,仍有不足之處。筆者認為,朗費羅將“Spürest du”譯為“Hearest thou”有些不妥,德語中的動詞“spüren”在原詩中更偏向“感覺、察覺”的意思,而朗譯詩中選用的詞是“hear”,該詞主要是“聽見、聽到”的含義,與原詩相比便顯得不夠忠實,說話者完全依賴于聽覺,而不是用心去感受周遭的世界,如此一來詩歌的意境就不能完美地表達了。相比之下,郭沫若在該詞的翻譯上采用了“通感”的手法,視覺化的描寫,才使得詩歌更加具有意蘊美。
實際上,這首詩的意境,在中國的古典詩歌中是十分常見的,可以說其中的意象在古典詩詞中已然成為了一種典范。然而漢、英兩種語言屬于不同的語系,其詩歌表現(xiàn)規(guī)律存在很大差異,只能將二者的譯詩在“三美”論的原則下與原作進行比較,很難進行英漢譯本的全面對比。此外,譯詩很難在每個方面和層次都達到與原詩一樣的境界,能在其中兩方面達到與原作相近的效果,便已經是一篇上乘的譯作。
總體上來說,這兩個版本的譯詩都極具特色,各有所長。兩位譯者也都表達出了各自的風格和追求,將原詩的精華一展無余。因為詩歌的翻譯本身就是一件具有高難度的事情,譯詩者首先要是個詩人,才有機會做到原詩“三美”要素的傳達。形式上來看,英譯本和中譯本都和原詩相同。詩歌的外在形式能帶來的視覺得美感,更有利于傳神達意。郭沫若的譯詩達到了“意美”、“形美”,卻單單缺乏外在的“音美”。而朗費羅的譯詩似乎也未達到原作標準的“音美”,但同郭譯相比,其“意美”也略顯遜色。究其原因,這是受不同文化背景和語言表現(xiàn)力的影響,漢語是一種極具表現(xiàn)力的語言,漢語發(fā)音響亮,語調鏗鏘,富于變化,具有音樂之美,這是任何一種語言都無法達到的。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論是漢譯還是英譯,若想要再現(xiàn)原詩的含義與韻味,就必須深刻體會原詩所傳遞的情感,再結合不同的中西文化背景,采用適當?shù)姆g策略,不僅要注重整體美,還不能忽視細節(jié),將“三美”有機結合,達到形式、內容、韻律和意境的統(tǒng)一。
注 釋
1.許淵沖.翻譯的藝術[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53
2.許淵沖.翻譯的藝術[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55
3.許淵沖.翻譯的藝術[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58
4.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Goethe’s Werke.Vollst?ndige Ausgabe letzter Hand.Erster Band.[M]Stuttgart und Tübingen:J.G.Cotta'sche Buchhandlung.1827:99
5.郭沫若.沫若書信集[M].上海: 泰東圖書局,1933:199
6.https://en.wikipedia.org/wiki/Wande rer%27s_Nights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