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穎
“兒童是誰”這是一個哲學式的發問。關于兒童是誰這個問題從古到今的回答有很多種。從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對于兒童是誰這個問題的回答也有所不同。
在我國古代,儒家文化占據其主導地位。儒家文化中講究其尊卑有序、道德規范等。由此,在這種文化觀念下,人們普遍認為兒童是成人的附屬品。成人認為自己是“長者”,所以兒童被要求去做一些成年人認為合適的事情。還有一些成人更為可悲,他們會把兒童當做是搖錢樹,也當做是光宗耀祖的門面。例如:在《傷仲永》一文中就講述了曾經才思敏捷的神童方仲永由于被成人利用為掙錢的工具,淪落為平凡人的故事。這些成人沒有考慮到兒童自身的特點和需要,僅僅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兒童處于底層,處于從屬地位。
相對而言,在《老子》中將兒童視為“嬰兒”、“赤子”,認為嬰兒有其自身的存在價值和精神價值。“無為”是老子《道德經》中的重要部分,強調遵循自然,順應事物發展規律,不要強加個人私欲。老子說,“圣人皆孩之”,而修道之人,最終“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很明顯,在老子眼中,“嬰兒”是最符合“道”的人,是“道”的生動體現。《老子》拋棄成人世界對兒童的看法,塑造了活生生的兒童的形象,可以說是最早的界定“兒童”的概念。
關于兒童本性的更加進一步的理解就是明代的王守仁。在《訓蒙大意》中,王守仁講“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他認為應該順從兒童的天性。王守仁同時也提出了“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的教育思想方法,這是他根據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提出的。這些都表達了王守仁的兒童觀。在中國古代,像王守仁這樣對兒童教育有如此深刻認識的學者是很少見的。但是,由于當時占據主導地位的是儒學,所以兒童理念仍然以儒學為主。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同時段中對于兒童的看法也有不同的體現。但是,從整體情況來看,絕大多數人還是把兒童當做成人來看的,會把成人的想法強加到兒童身上。
在西方列強打開中國國門之前,中國人民過著“天朝上國”的生活,對于兒童的看法依然處于傳統的觀點。西方人的思想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國門被打開后傳入中國。一些有識之士開始關注這個世界是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例如:梁啟超、康有為等。梁啟超制作了教育區分表,對于中國古代籠統的對人進行分期,是有巨大進步意義的。康有為也在《大同書》中提出了“從教養育公產而不恃私產”的兒童公養公育的主張。
到五四運動之時,傳統文化在這次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得到了全面的反省。這是一場革命式的運動,同時,中國文化進入現代歷史時期的重要標志也是這場革命。人們在這一時期發現了“人”,也發現了“兒童”。一批思想家們對其著書立說。例如:魯迅的《我們進怎樣做父親》、《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周作人的《兒童的書》,《兒童的文學》等都反映了“五四”運動時期的兒童觀,對于把兒童看做“小大人”的兒童觀進行了批判。
在當代,兒童權利是受法律保護的。1989年11月20日由聯合國大會制定并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中的基本原則和兒童權利就體現了現代兒童觀。我國的《兒童權利公約》是在1992年4月1日生效。《兒童權利公約》將兒童的權利分為生存權、受保護權、發展權、參與權四大類。
隨著現代化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人的思想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那么,人的現代化則促進了兒童觀的現代化。兒童是發展中的人,由于人的發展特點是未完成性的。所以,對于兒童來說,他們不僅僅處于未完成狀態,而且處于未成熟狀態。兒童的一切都處于發展階段,成人們不能把兒童看作是“小大人”。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提出,兒童是成人之父。在我國陶行知也主張成人不要小看兒童。為此,他還創編了《小孩不小歌》的詩等。這些都可以說明兒童是發展中的人,人發展的不確定性、可選擇性、開放性和可塑性兒童都具有,并且潛藏著巨大的生命活力和發展的可能性。所以,成年人應該用發展的眼光去對待兒童的成長,并在教育兒童的過程中要遵循自然規律。
從整個中國兒童觀的發展歷程來看,不同階段人們對于兒童的看法也是不同的。人們對于兒童觀之所以有改變,其中離不開文化因素,生產力因素和時代精神因素。
文化一詞的含義既有廣義也有狹義。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基本構成了廣義的文化。而由精神產品等組成的精神文化,是以意識、觀念、心理等以理論形態而存在的東西是狹義的文化。關于“文化”有著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其中,精神文化是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所以精神文化最為重要。
文化的創造者是人類,人對自然和本能的超越是從文化體現而來的,但是文化又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文化一旦形成,就會是人們遵循的行為規范和價值體系,會操控著人們的價值意識,使得人們的思維方式趨于同質化。縱觀歷史發展過程,一些較為固定的價值取向都是由不同的文化形成的,這些價值取向是一個民族主流文化的核心要素。
主流文化會影響著兒童觀的變革,一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兒童觀,二是當時的文化價值取向會影響著兒童觀的持有者。所以,文化影響著人們對于兒童觀的看法。
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社會生產的兩個方面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二者的有機統一構成為生產方式,在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是內容,生產關系是形式;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產生反作用。在生產關系中,人是重要因素之一,所以生產力、生產關系制約著人在自然、社會中的地位,從根本上來說人的觀念包括兒童觀是受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制約。
一定歷史時期所具有的普遍精神實質是時代精神,同時也是一種超脫個人并且潛移默化的影響個人的共同的集體意識。它集中表現在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之中。例如:哲學、科學、教育等。下面會將從教育方面來談對兒童觀演變所產生的影響。
根據皮亞杰的觀點,認識是主客體在活動中經過相互建構而發生的。教育活動的對象是兒童,同時兒童也是教師與之相互作用的客體,在與兒童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獲得關于兒童的認識。
隨著時間的發展,積淀下來的文化傳統越來越濃厚,人們的價值觀念會受到這些積淀下來的文化的影響。
就如在中國古代,既是一種等級時代,又體現著一種人倫綱常時代。這主要表現在人們普遍不尊重兒童,不尊重弱者等。朱熹在《童蒙須知》中告誡弟子:“凡為人子弟,須要低身下氣,言語詳緩,不可高聲喧哄,浮言戲笑父兄長上,有所教督,但當低首聽受,不可妄自議論。”這也體現出了等級時代精神的弊端。人們都認為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這些思想無意間培養出了孩子的奴性人格。所以人們對教育的觀點深深的受著時代精神的影響。
隨著兒童實踐的不斷發展和人們認識水平的不斷深入對于兒童的理性認識也有了新的變化。以“人”的方式來理解兒童應該使我們構筑兒童觀的根本法則,既不能把兒童當成一個客體來研究,也不能把兒童當做一個作品來塑造。
兒童有著自己的發展軌跡,他們是一個獨立自主的人。成人在面對兒童的時候,需要做到尊重兒童的獨立自主性,不應該把兒童當做是成人的附庸。兒童不僅僅是一個獨立自主的人,也是一個社會的人,不論種族和性別,他們應該被平等的對待,也應該具備人的價值和尊嚴,應該具有一切基本的人權,成年人不能隨意的剝奪兒童所具有的權利。
兒童生活與成人生活具有同樣價值的生活,是因為兒童的生活具有發展性。整體性、依存性和游戲性。人具有未完成性的發展特點。對于兒童來說,他們不僅僅是未完成狀態的,也是未成熟狀態的。兒童的一切都是正在發展著的,成人不應該把兒童當做“小大人”。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提出兒童是成人之父,我國的陶行知先生主張成人不要小看兒童。為此,他還創編了《小孩不小歌》的詩等。兒童是成長發展中的人,具有不確定性,可塑性等,兒童的生命中潛藏著巨大的生命力。成年人應該遵循兒童發展的自然規律,用發展的眼光對待兒童的成長與發展。
兒童就是兒童,是他自己。與成人相比,兒童更有接近自然的本性,他們淳樸、天真、不計得失、無所謂成敗;他們了無牽掛、無拘無束,可以任意而為、率性而動。在兒童的世界里,一切都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