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素柳
(福建省漳平市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 福建 漳平 364400)
微課(Microlecture),是指運用信息技術并按照認知規律,將學習內容和過程進行分解后,以碎片化形式以及素材擴展的形式呈現給學生,為學生提供結構化數字學習資源[1]。目前,部分小學語文老師已經將微課應用到日常教學中,期望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然而隨著微課教學模式的應用,我們發現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還存在諸多問題。故為了驗證微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對其進行了探究,現報道如下:
微課教學主要有以下特點[1]:(1)教學時間短、內容少。一節微課大約在5-8min左右,教學內容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以及疑點內容,相比較傳統的一節課來說,微課教學能夠讓學生花最少的時間掌握最關鍵的內容,大大降低了教學內容的復雜性;(2)主題鮮明、內容具體。微課教學中,每一個課程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學生能夠更為直觀的知道每節課所講的內容是什么,可以切實了解自己不懂的點在哪里并予以解決;(3)趣味性強。在微課研發過程中教師可以添加自己熟悉、學生喜歡、感興趣的內容,所以微課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4)反饋及時、針對性強。微課教學一般可采用針對性學習法和組內“預演”法,強調人人參與、互相學習、共同進步,一方面便于教師及時了解教學中不足之處并加以更改,另一方面也增強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5)“情景化”教學。微課使用的教學資源豐富、類型多樣、案例豐富,是教與學的結合,使學生能夠融入知識背景中,激發學生情感,從而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教學內容;(6)傳播方便。微課可通過網站、手機、微博討論等形式傳播,利于學生實現移動學習和“泛在學習”,適合教師觀摩、反思。
微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存在以下幾點問題[3]:(1)教師對微課了解甚少,教學應用頻率低;(2)部分教師會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而穿插一點微課教學方法,但僅限于課堂教學,課前課后幾乎不曾使用;(3)微課對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作用不明顯;(4)大部分微課都是參照傳統教學模式來進行的,教學設計還缺乏系統性、規范性和科學性。
3.1 加強微課技術支持和培訓。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很多教師都苦于對微課了解不夠或沒有相關的技術和工具支持而無法開展微課,因此,學校教研部門應該加大對微課團隊的制作和開發,定期組織教師進行相關教育新技術的學習和培訓,增強教師之間的交流、合作。另外,還要創建微課點評小組,以便對微課視頻的制作、微課教學形式等進行評價和改進,提高其在教學中的應用效果[4]。
3.2 教師改進教學理念。傳統教學方式已在大部分教師思想中根深蒂固,小學教師對教育技術現代化的意識比較淡薄,對教學模式的創新認識不足。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首先要打破傳統觀念,重新安排教學內容,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穿插于教學中,多采用課前預演、課內互動的方式進行教學。其次,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加強自身專業知識的儲備,熟悉多媒體教學工具和掌握新型教學發放的使用等。
3.3 將微課貫穿與教學的整個過程。現階段教師的教學負擔重,大部分微課的運用只限于課堂,效果不佳。因此還需將微課貫穿到學生的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環節中,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課堂和家中都能積極、主動學習。尤其是對于課后復習來說,微課的時間短、內容少、主題鮮明、內容具體等特點能夠幫助學生抓住學習重點,明確學習目標,迅速消化課堂上所學知識,使學生能夠真正掌握所學知識,而非死記硬背。
微課是信息化時代發展的產物,雖然其內容簡單,被很多人稱之為“碎片化”,但它可以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適當的讓學生動手取做,從而完善傳統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當然,在具體應用中,還需要廣大教師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和學生情況加以應用,以便使微課更好的服務于日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