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
自新文化運動開始,我國語文教育就展開了新的篇章,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我國的學制體系建設基本完成,而這一時期語文教育仍處在改革的風口浪尖。葉圣陶和夏丏尊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在《中學生雜志上》連載了中國第一部語文教育小說——《文心》,作者試圖從一個個具有戲劇性和情景教學特點的小故事中體現出自己的寫作教學思想。
1930年《中學生雜志》創刊,于年底葉圣陶來到開明任主編一職,自此與夏丏尊有了共同的目標。《文心》深入淺出地剖析了語文閱讀和寫作教學中的諸多問題,尤其在寫作教學上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根據書中所反映的寫作教學內容可以看出,寫作教學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密切相關。
作文必須寫誠實的自己的話,要有其充實的生活的源頭。由于《文心》中所寫的是一群初中的學生,對世界的認識還沒有那么深刻,所以作者在編寫時充分考慮到了其生活經驗的不豐富性。如第三章《題目與內容》中國文教師王仰之先生在作文命題時循循善誘,慢慢引導出學生對于為什么而作文的理解,緊接著又區分了平時作文與寫作的區別,最后寫出了《新秋景色》和《寫給母校教師的信》兩個題目,這兩個題目都是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他們很快便可以通過對過往生活的回憶而找到與題目相契合的材料。由此可以看出夏丏尊和葉圣陶在當時就已經注意到不同學段學生在寫作上存在差異性,中學生此時已經有了更敏感的情感意識,他們可以被觸及并且被激發出來。
要寫好一篇文章離不開平時的積累,平時的積累和寫作時候的努力相加才能決定寫作的最終結果。縱觀《文心》中對語文寫作教學基礎知識積累的描述,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對于寫作教學內容的思考。第一是學生對字詞的理解力,例如作者在第十一章《辭的認識》中專門講了使用什么樣的工具書以及如何使用工具書,教師通過這樣做指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最終達到熟練掌握字詞的程度。第二是學生對句子是否通達的辨識力,學生寫作時應當根據表達的需要,借助語感和常識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從字順。這在現在來說也是適用的。第三是學生熟練掌握各種文體的能力,《文心》中通過人物的對話形式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這樣描述問題的方式是前所未有的,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如今在寫作教學的課堂上教師處于主導地位,通過教師來引導啟發學生,顯示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更樂學、好學。那么《文心》中的寫作教學是如何實施的呢?筆者將從以下兩方面來談一談。
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的過程中,第一教師自己需要“下水”,教師必須自己嘗試作文,與學生共同進步,在寫作的過程中充分體會學生作文時遇到的問題,這樣更有利于在學生作文時發揮指導作用。第二教師需要啟發學生作文的靈感,這與當下的寫作教學觀念不謀而合,即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扮演的是主導者的角色。如在講授《聞警》一文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抗日稿件的寫作,國文教師王仰之先生講了知和情意的關系,班上的學生及時領悟了老師的教導,以較快的速度成功完成了一篇抗日的宣傳文章。第三教師非常注重與學生的互動,在《文心》中學生與教師常常圍繞一個話題而展開討論,學生踴躍發言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循循善誘,場面溫馨羨煞旁人。
核心素養背景下要求學生可以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文心》中反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三點:第一學生應當掌握“觸發的功夫”,意思就是指學生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有所得,有舉一反三的能力。反觀我們現實生活中很少有老師能夠有技巧地指導學生,她們片面的理解為只要舉一反三就可以了,所以在學生訂正試卷時要求學生把自己所有的錯題舉一反三,最終學生是把作業完成了,但也都是徒勞,他們只是機械的完成了老師布置的任務而沒有掌握學習的實質,最終導致教師和學生都很累的兩難境地。第二是師生課堂的話題互動切中肯綮,貼近學生生活,學生踴躍發言敢于展現自己并且積極參與討論。如在王仰之先生給學生上寫作課時,常常讓學生聯系自己以前所經歷的事來作為作文的材料,這也讓學生充分體會到“作文即生活”的深刻含義。第三學生要做到經常“回問”,“回問”有利于鞏固舊知識,學到新知識,這個概念無疑與孔子的三省吾身有異曲同工之妙。
朱自清先生為《文心》作序時說到:“文中將讀法與做法打成一片……將教與學也打成一片”,如何解決“讀與寫”“教與學”等問題即使在現在還是具有很大的爭議性,而在當時葉圣陶和夏丏尊就已經在思考著這些問題且提出了解決辦法,有一定的前瞻性。除了朱自清先生提到的這兩點,筆者認為還有以下兩點值得我們學習。
《文心》特別注重對學生觀察生活能力的培養,如在《文心》第一章中,學生大文與樂華預習《秋夜》時犯了難,周枚叔耐心引導他們觀察生活用心感受,最終獲得了外部經驗讀懂了《秋夜》,并了解到寫景文章的寫作方法。又如在第十章中,周枚叔又通過爬山對山中景物的觀察來教孩子們敘事與描寫的區別,可謂是別有韻味。葉圣陶和夏丏尊借王仰之先生之口強調了生活對于作文的重要性,他們認為“作文同吃飯、說話、做工一樣,是生活中缺少不了的事情……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點綴”。這也是為什么老師要作為引導者去啟發學生觀察生活而不是作為機械的知識的傳輸者的原因之一。
從師生互動方面來說,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積極探索、重視“無字書”的作用,并且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則擔當著主導者的角色,教師所注重的是課堂上所生成的東西,所以教師只是在學生產生迷惑之時稍加提點不讓學生偏離主題即可。如第九章中學生積極參與改病句;第二十七章中學生自己上臺闡述文章如何去組織……這些都體現出了學生的主體性,為語文教育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從閱讀與寫作的關系來看,書中特別強調對學生的課內外閱讀能力的培養,老師和家長都尤其注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包括讀什么樣的書、怎么去讀書、最終達到怎樣的效果都要得到落實。今天,在整本書閱讀大熱的背景下,課外書目的閱讀又被提上了日程,部編本教材又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朝花夕拾》、《昆蟲記》等書目,這些書目的增加使得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外閱讀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最終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體現了葉圣陶和夏丏尊在教學方面的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