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苗芳 上海體育學院
為推動農村繁榮,農民富足,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鄉村建設,實事求是解決鄉村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鄉村振興戰略提出,自然環境、民俗文化等因素進行自然觀光與文化傳播的“單核”發展的模式陳舊。體育旅游具有包容性和多元化,將農業觀光、健身休閑、健康養身、餐飲娛樂等多種業態集聚,促使村民自發參與其中,鼓勵多元發展模式,為鄉村地區帶來顯著經濟效益。
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的目標是生活富裕。農村居民獲得物質與精神財富,讓農村居民也享受新時代經濟文化繁榮的成果,以促進鄉村穩定發展。如杭州銀泰桃花源,依托云門山生態資源,打造集運動體驗、養生養老、生態人居等功能于一體的運動健康旅游度假區。發展鄉村體育旅游,是提高村民幸福感的重要環節,
鄉村振興發展質量提高的保證是生態宜居。在此前,農村經濟粗放型模式發展,為此,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發展鄉村體育旅游是推動鄉村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為提高鄉村經濟發展質量,利用資源優勢發展體育旅游產業,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格局。如德清莫干山“裸心”體育小鎮,將體育、健康、旅游等有機結合,讓人們在其中進行生產、生活、生態活動。
鄉村振興戰略可加速鄉村的發展,推動產業融合與升級,鄉村振興戰略通過深層次整合資源以激發鄉村經濟活力,協同農村第一、三產業融合發展,同時構建多層次產業鏈。鄉村地區需加大力度吸引體育旅游投資,挖掘鄉村體育文化和旅游資源,利用金融、技術、信息等手段促進鄉村體育旅游發展,既延長鄉村產業鏈,又提高經濟發展效能。
從美麗鄉村到鄉村振興,鄉村發展空間逐漸從點狀向條塊經濟帶轉移。在促進體育旅游產業融合同時,要因地制宜完善城鄉布局結構。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小鎮,推動鎮村聯動發展。加強鄉村風貌整體管控,建設富有地域特色鄉村,避免千村一面。以浙江省紹興市的全域旅游布局為例,紹興市以打造彰顯紹興特色、對區域發展有較強帶動和支撐作用的特色小鎮為發展核心,推行“體育+”旅游、互聯網等,借助體育旅游帶動鄉鎮經濟發展,進行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在此基礎上提供農村民生工程推進鄉村咨詢服務、應急處理、緊急救援、運動保險等配套服務。
鄉村振興需整合政策與當地資源。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鄉村,體育旅游市場發展也日漸成熟,具體落實到基層要求政府具體從財政、土地、稅收等環節加強扶持力度。落實鄉村財政政策。地方政府要實現多種融資模式,統籌縣、鄉兩級財政,將創建鄉村振興資金投入鄉村體育旅游;地方政府需改革資本投入方式,鼓勵社會資本與鄉村集體共同開發。推動土地創新政策。對鄉村土地因地制宜開發,為鄉村體育旅游用地提供支持。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政策,明確土地政策扶持標準,盤活鄉村土地經營權流轉,使農業農村充滿生機活力。
鄉村振興進程的關鍵是專業性體育旅游人才。在國內,體育旅游尚屬新興產業,在鄉村振興中融入體育旅游缺乏經驗借鑒,我國體育旅游從業人員專業技術水平有限,部分高校尚未開設體育旅游專業。改善人才匱乏這一現狀,應構建體育旅游師資力量培養體系,優化人才培養計劃和課程設置;密切關注體育旅游行業人才需求,實現人才的可持續供給。培育專業體育旅游運營商,建議成立體育旅游組織團體,定期對體育旅游工作者進行崗位培訓,宣傳國內外成功發展案例,不斷培養員工創新精神,豐富員工體育旅游理論知識,提高職業素養。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體育旅游從鄉村發展“生活、生態和生產”等三個方面回答了體育旅游如何通過生活水平提高、生態改善、產業發展推進了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此外,發展體育旅游助力鄉村振興可以提高村民幸福感,推動鄉村可持續發展、促進鄉村產業升級和引導鄉村有效治理。然而,體育旅游助力鄉村振興戰略仍處于探索階段,依舊存在一些制約因素,還需要政府、企業與城鄉居民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