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 四川長江職業學院
社會體育專業之所以能夠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專業,其存在兩個方面的客觀要求:第一,國家大力發展體育事業,并將其與全民族的體質健康聯系起來,所以社會體育活動成為了我國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受到了各界的廣泛重視。第二,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身體健康的重要性,這從逐漸在全國范圍內興起的健身熱潮就可見一斑,而豐富多彩的群眾性體育活動,勢必需要有專業人員進行管理和指導,因此高素質、高能力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往往供不應求,這就反向促進了社會體育專業的發展。
但從諸多高職院校開展的社會體育專業教學情況來看,取得的效果不是很樂觀。在校內資源建設方面,側重于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培養,而忽視了實踐環節,這導致學生實踐能力普遍不強,難以勝任社會體育活動的要求;在校外資源建設方面,存在資源單一、供給不足的情況,難以滿足大批量學生的體能和技術鍛煉的需求,因此制約到了正常專業教學工作的開展。
基于這一現實情況,就需要對現有校內外課程資源進行優化整合,以提高資源利用效果,另外還需要對各類資源進行有效的開發,以不斷滿足社會體育專業發展的需要。
自教育部同意對社會體育專業的改名以來,該專業的教學內容、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目標有了新的體現和要求,可以說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工作大多處于百業待興的狀態,因此亟需對原有的校內外課程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并在此之上不斷開發和利用新的資源。
因為高職院校受到經濟實力、規模和師資力量等因素的制約,所具備的設施和器材要想達到國家專業建設的標準,這需要一定的時間。對于社會體育專業而言,該專業開設的時間尚短,如果在短時間內全部購置新的設施和器材,顯然超過了高職院校的能力范圍。所以,高職院校就需要立足于現有的資源,來對設施和器材進行有效的整合,以提高其在專業教學中的利用率。
社會體育專業的教學成果,除了與任課老師的專業素質和業務能力相關外,還與任課老師的工作積極性成顯著的正相關。而制定有效的激勵措施,就是要通過制度化的管理方式,來對任課老師進行有效的引導和鞭策,使之可以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以滿足專業建設的需要。比如,可以就校內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做好獎勵制度,讓任課老師可以逐漸接受這種新型管理模式,解決他們創新專業教學的后顧之憂,讓更多的任課老師可以大膽對教學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
傳統教學模式大多傾向于老師“教”的環節,而在學生“學”的環節無法進行具體的落實。因此,只有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促進“教”和“學”的相互補充,才能構建出完整的專業教學“共同體”。對高職院校的社會體育專業而言,落實學生的“學”,既是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又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的有效方法。這就要高職院校在建設校內外課程資源的過程中,可以緊緊圍繞專業發展和學生的實際需求,讓各項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可以盡快融入到專業教學中,以提高專業教學的成效。
社會體育專業建設除了要切合高職院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外,還應該面向社會的用人需求,并以此為指導來開展專業教學。從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畢業情況來看,大多數學生都是直接參與工作,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要以用人單位為依據,必要時可以引入用人單位的各項資源。比如與企業、社區、俱樂部形成固定的合作關系,并且引入這部分用人單位的專業人才,使其可以到校擔任技術指導和訓練員,以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讓更多的學生可以實現與用人單位的直接對接,幫助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可以更好符合崗位的實際需求。
社會體育專業學生歸根結底是需要面向社會的,但僅憑高職院校的影響力,難以獲得很好的社會資源。這就需要高職院校積極與上級主管單位取得聯系,以尋求更多的政策傾斜和技術支持。比如,高職院校可以與主管單位共建資源平臺,為信息在各級間的有效傳遞打好基礎,通過對相關政策、人才招聘、培養目標等信息的公布,讓更多的校外信息資源可以被廣大師生所了解,并以此來指導后續的專業教學工作。
綜上所述,要想促進高職院校社會體育專業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需要對該專業的培養目標進行精確的定位,以更好讓所培養的人才滿足社會的用人需求,另一方面還需要對人才培養的過程做好分析,力求加強社會體育專業校內外課程資源的有效建設,使之可以為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提供服務。因此,高職院校和專業教師需要認真研究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內容、方法、評估和保障措施,最終實現學生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徹底解決高職學生就業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