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微 長春建筑學院
排球這一項運動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同時這一項運動也正在向學校的體育課程邁進。排球運動動作復雜多變,技術要求精細,是一項全身性的對抗型競技運動。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幾乎沒有參與體育鍛煉的意愿,對各項體育運動的知識和技能掌握不夠,對于處理運動傷害經驗不足。而體育文化素養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一步步地計劃和改革。
興趣是進步的動力,當學生在運動中找到了樂趣,獲得了快樂感,就更有利于學生主動汲取知識、掌握技能,從而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提高自身能力。首先要讓學生明白排球運動的益處,為自己的身體健康著想。針對這一點,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排球比賽,充分了解中國女排精神,讓學生養成吃苦耐勞的品格。
排球的訓練要全面發展各項身體素質。不僅要達到讓學生強身健體的目標,同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體育道德、自救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質。
體育訓練要因人而異,每個學生的體育素質不同,老師要注意每個學生的身體狀況,選擇適合其強度的訓練,循序漸進,由簡單到復雜。應深化對體育分組合作訓練的認識,通過對教師開展培訓、講座等方式加強教師對分組訓練的認識,提升教師水平,帶領教師開辟出新的更有效的合作學習方案[1]。我認為,學校和教師將學生的成績看得太重也是合作學習難以開展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在提升學生學業成績的同時,能力與合作意識也應當得到關注和發展。需要教師課下多下功夫,提高課堂應變能力,靈活掌握多種教學模式。
信息化社會更新換代迅速,排球教師也應當為排球教學可持續發展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只有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才能通過多種有效的方式進行教學,提高專業知識素養,要更規范的指導排球訓練。同時,高校教師也應提高思想道德修養,認真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校園排球運動的開展應以精神文化建設為中心,以排球精神為主導,將排球精神深入到其他文化建設中,一步步增強學生排球運動意識,推動校園排球運動發展。
一支中國女排超越了體育本身,用她們的女排精神凝聚了中華民族情感,其所代表的吃苦耐勞、頑強拼搏精神,值得被所有中國人所學習,理應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
高校排球精神文化建設要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如果青少年擁有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就能促進他們的身心全面健康發展,擁有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就需要引導人們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努力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和幫助,用新時代的女排精神作為自己的思想支持,用精神文化促進排球事業的發展。
集體精神是由美國學者羅伯特提出,并在后來得到大量學者的重視,成為極具創意的一種教學方法,被廣泛適用。大學是學生成長的重要階段,也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行為習慣的重要階段。并且集體精神也成為我國體育事業發展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全面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集體精神,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需要高校體育教師的共同努力,弘揚國球精神,重視合作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促進同學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努力奮斗,以“公平”“公正”“公開”的比賽理念,促進我國體育運動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2]。
我國的素質教育依然任重道遠,體育鍛煉的普及力度不夠,許多學校都流于形式,學生不愛運動,這些都有礙于體育運動的開展。學校應聘請一些專業的體育老師,給學生制定合理的訓練計劃,進行適度的訓練。很多高校的硬件設施也不夠完善,導致學生缺乏場地,或設施過差使學生喪失運動興趣,因此對場地器材的規范至關重要,良好的運動氛圍對學生體育鍛煉來說也有很大的影響。目前大多數高校對體育管理松懈,體育考試的分值在總成績中占較低的比率,課上教學也僅僅是完成規定的任務,這不僅不能使學生意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反而容易讓學生形成可以應付的心理。由此來看,應當學校、老師開始以嚴肅的態度對待學生體育素養的提升,從而影響學生的看法。
作為老師,靈活運用各種訓練方法的同時應該要積極關注學生自身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設計合適他們自己的訓練方法。同時,老師也應當提高自身素養,努力為學生探索有效的新方法,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學生,并讓排球運動進入學生生活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