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蘭
(民樂縣樂民小學,甘肅 民樂 734500)
數學是一門最基本的工具學科,在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想要學好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隨著新課標的不斷深化,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這對小學生的全面發展非常重要。因此,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必須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寓于數學教學的全過程之中。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從以下四方面著手,談談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幾種途徑。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思維能力,需要采用一些靈活的教學方法。數形結合的教學方法,能夠讓小學生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一個具體形象的數學問題,能夠將數量關系和空間圖形結合起來探究數學知識的本質,從而提高小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深化小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如在學習《周長》這一章節時,如果教師僅僅讓學生死記硬背長方形的周長公式C=2×(長+寬),而沒有講清這個公式的來龍去脈,就會使學生在今后的數學學習過程中,遇到稍微復雜一點的求長方形周長問題時,很難做到靈活變通。在小學數學階段,求解長方形周長一般會用到以下三個公式:(1)長+寬+長+寬;(2)長×2+寬×2;(3)(長+寬)×2。教師在講解過程中,要畫出三個長方形,將數與形緊密結合起來,根據圖形分別指出這三個公式都是怎么得來的,要帶領學生一起推導公式的來歷,讓學生對公式的推導過程熟記于心。只有這樣,才能在遇到較復雜的問題時靈活變通。
一題多解是學生產生濃厚學習興趣的基礎,有利于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拓展性。如,一輛摩托車上午3小時行駛了163.5千米,照這樣計算,下午又行駛2小時,這一天共行駛了多少千米?第一解法先求出平均l小時行駛多少千米,然后求出下午行駛多少千米,最后求出這一天行駛多少千米。綜合算式是163.5÷3×2+163.5=272.5(千米)。第二種方法相對比較簡便一些,先求出一天共行駛了多少小時,再求出平均每小時行駛多少千米,最后再求出一天共行駛多少千米。綜合算式是:163.5÷3×(3+2)=272.5(千米)。以上兩種方法都很普通,這里還有一種新的解法,算式為:l63.5×2-163.5÷3=272.5(千米)。其中,163.5×2,表示行駛6小時的千米數,163.5÷3,表示平均l小時行駛的千米數;最后用6小時行駛的千米數減去1小時行駛的千米數,就是這一天5小時行駛的千米數了。這便是一種創新的解法。通過一題多解,能使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開闊思路,把學過的知識和方法融會貫通,大大提升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中要使學生既長知識,又長智慧,一定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小學數學圓面積計算公式,一般是通過由教具直觀演示對圓面積的割補轉化,推導出圓面積計算公式。這對于小學生來說,無疑是一次具有創造性的思維過程。學習圓面積計算方法時,學生已掌握了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有了利用割補學習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計算方法的初步經驗,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應體現在幫助學生樹立假設,一步一步地展開推理論證,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課程的設計中,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帶著一種高漲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如設計題目,在1,3,5,6,9這一串數中,哪一個數與眾不同?我提問學生后,一名學生站起來說:“6與眾不同,因為這五個數中只有6不是奇數。如果把6換成7就有規律了。”我很滿意這名學生的回答,于是補充說:“回答得很好,把6換成7后。這一串數就成了連續的奇數。而且每一個都比它前面的一個多2。這就是你們將來到中學要學習的等差數列。”此時,教室里活躍起來了,有同學站起來說:“老師,這一串數中,3,5,6,9都大于最小的質數2;而1卻小于2,所以說1與眾不同。”又有同學說:“我發現,3與眾不同,因為3是它前后兩個相鄰數的平均數。而其他的數都沒有這個規律。”“1與眾不同,因為1是奇數,而且是最小的奇數。”“6和其他的數不同,因為這五個數中,只有6才是2的倍數。”“這五個數中。能寫成三個連續整數之積、和的只有6,這也能說明6和其余的數不同。”采用這種教學模式,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自由地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探索,選擇不同的標準進行分析。充分思考、相互交流、相互啟發、暢所欲言,創設了一個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