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英
(山丹縣農場學校,甘肅 山丹 734100)
在進行數學教學時,教師往往會采取提問的方式。在此過程中,只有運用正確的提問技巧,才能充分發揮提問的作用,使其為教學服務。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提問技巧,談談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1.相關性原則。提問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圍繞某一知識點進行思考,因此問題的設計必須和知識點具有高度相關性,不能過分隨意。
2.具體性原則。數學是一門高度抽象化的學科,教師在提問時應注意設計具體情境來幫助學生理解問題。
3.適度性原則。一方面,提問能夠迅速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如果提問的時間過長或頻率過高,容易使學生進入疲勞狀態。這就要求在提問時把握適度性原則,注意提問的次數和時機。
1.采取合適的提問方式。按照不同的標準,提問可以分為多種方式。根據提出問題的數量,提問可分為單一提問和系列提問。以“小數的擴大與縮小”這一知識點為例,當學生學會將一個小數擴大10倍的方法后,由于在方法上具有相似性,教師可以通過系列提問,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如何將小數擴大100倍、1000倍等。比如,設計一道“將3.6489擴大10倍,小數點向右移動1位,那么將3.6489擴大100倍,小數點向右移動( )位,擴大1000倍,小數點向右移動( )位”的題目。根據提出問題的對象,提問可分為個人提問和小組提問。以“雞兔同籠”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采取小組提問的方式,將學生分為小組,一次提出十個相關問題,讓各個小組獨立對這些問題進行解答,看哪個小組能最快完成對所有問題的正確解答。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分工協作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的解題速度,促使學生對知識點的深層次理解。根據提出問題與學生思維之間的關系,提問可分為直接提問和間接提問。直接提問是直接根據知識點進行提問,學生直接按照知識點本身進行思考和回答。如,在講“奇數和偶數”時,讓學號是奇數的學生舉手,學號是偶數的學生則不用舉手,這就是直接引導學生根據奇數和偶數的定義思考自己的學號屬于奇數還是偶數;間接提問則指讓學生的思維不斷進行發散,由一個問題轉向另一個問題。比如,由整數乘法運算引出小數乘法運算:“26×26 和 2.6×2.6”的答案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從知識點本身和課堂實際出發,選擇合適的提問方式。
2.把握合適的提問時機。提問是一種具有極強目的性和啟發性的活動,教師應當把握合適的提問時機,最大化地發揮問題的作用,用問題串聯課堂并帶動課堂氣氛。根據課堂節奏,較好的提問時機一般有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課前提問,是指教師在進行知識點教學前,先使用一個或多個問題,點明新舊知識點之間的有機聯系,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課中提問,是指教師在講授知識點的過程中,通過提問來使學生理解并主動運用知識點;課后提問,是指教師在講授完知識點后,運用提問幫助學生歸納概括知識要點并查漏補缺。例如,在講授“分數的乘法”這個章節時,教師可以這樣把握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提問時機。課前提問時,先讓學生回顧整數乘法,再引入分數乘法—分數的乘法應該如何計算,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課中提問時,可以讓學生在計算后回答幾道分數乘法題;課后提問時,可以問學生這堂課上所學的分數乘法運算法則,帶領學生總結“分數與分數相乘時,分子與分子相乘,分母與分母相乘,能約分的要先約分,分子不能和分母相乘”的規律。
3.選擇合適的提問對象并分層設置問題。在課堂上回答出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因此,教師在選擇提問對象時,應綜合考量學生的個性特征、數學學習水平等各方面的因素。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還需要分層設置問題,提出不同難度的問題,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夠在提問環節有所收獲。例如,在進行“找規律”一課的教學時,可以讓數學成績較好的學生回答比較復雜的找規律問題,如“53,44,36,29,( ),18,( ),11,9,8 是一串按規律分布的數字,根據規律,()中應填()”,而讓基礎一般的學生回答較為簡單的找規律問題。如“2,6,10,14,( ),22,26是一串按規律分布的數字,根據規律,( )中應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