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慶
(云南省紅河州蒙自市新安所鎮(zhèn)中學 云南 蒙自 661199)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初中物理課程,無論在課程體系、教學結構,還是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都處在一輪新的改革中。這種改革,主要體現(xiàn)在注重人的發(fā)展與培養(yǎng),注重人的全面能力的發(fā)展。而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不斷進步,信息技術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也是一種趨勢,與其有效的結合也成為教育教學方式的研究課題。
1.1 圖文并茂,畫面感強烈。很多時候,人的興趣與否在于第一感官的判斷。我們知道,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為板書式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尤其是物理教學中經常要做一些物理實驗,那么教師在講臺前拼命的講實驗步驟,而傳達到學生的腦中的不一定能夠吸收多少知識和記住多少,因此教學效率不會很高。要是講到一些物理定律,這些理論知識的時候,更是顯得枯燥乏味。而信息技術則可借助于多媒體技術,通過形形色色的圖片、視頻、音頻結合的方式將課文中的復雜的物理知識和定律簡單的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豐富多彩的畫面,營造出一種跟著步驟走的氛圍,讓學生不自主的進行學習,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1.2 突破時空的限制,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很多時候,受限于課本的制約,包括教學版本以及教學階段、教學時間等等。而信息技術則沒有任何的限制,它通過遍布的網絡來支撐,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把遠方的東西呈現(xiàn)在眼前,把復雜的事物變得簡單化,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甚至于可以把時間和空間進行放大和縮小,[2]從而營造適時的教學環(huán)境。
2.1 用過多彩教學資源,實現(xiàn)學習興趣培養(yǎng)。興趣是學習的驅動力。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能使學生看到圖文并茂、視聽一體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可以在多媒體課件中閱讀教學內容,也可從中聽取與課堂教學相關聯(lián)的聲音信息,觀看實驗過程以及原理。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打破沉悶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更形象的理解信息。例如,在講授《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時,就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先播放一段準備好的“聲音”音頻,然后讓學生去站在不同的位置(例如靠近播放的位置、在教師的最后面,還可以在教師的外面)去聆聽,然后再發(fā)表自己的聽到的結果。通過聲音的傳播以及折射,來引入今天的課題。采用這樣的形式,比較形象,同時學生也參與其中,比念教科書要更加富有興趣性。
2.2 改變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認識事物的過程。傳統(tǒng)的物理教學是由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實驗探究、鞏固知識和運用知識幾個固定的環(huán)節(jié)和順序排布構成。當然教師也會依照這樣的順序進行引導性教學。但是,反觀其效果,總是不盡如意。那么就需要教學方式的突破。借助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信息技術與初中物理的整合,不是簡單的結合,更不是被動的融入,而是更高層次的主動適應和起到催化劑的輔助性作用。在講解“機械能的相互轉化”這一章節(jié)時,利用Flash課件,使學生能夠聽到水流聲,能夠感受到氣勢磅礴的長江、黃河所產生的巨大能量,帶動水輪機轉動來發(fā)電,使沒有見過大型水電站的農村學生也能認識水電站的運轉過程,以及我國在水資源利用上的成就。通過這樣的情境教學,不但讓學生理解了機械能相互轉化的水力發(fā)電原理,也讓學生很好地感受到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和節(jié)約水資源的必要性,教學內容中的“如何充分利用水資源、如何節(jié)約水資源”就自然而然地被學生理解。[3]這樣的教學才是真正的貼合實際生活,才能夠使學生主動接受學習。
2.3、 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講求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具體到抽象。但是很多時候這些并不適用于現(xiàn)在的學生對學習的態(tài)度。在農村教學中更是要注意,改變教學方法,從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開始。例如,在《光的傳播》這一節(jié),可以先通過多媒體技術讓學生觀看一些視頻或者圖片,如晴天,太陽光是直射到達地面,太陽光透過樹葉的間隙直射到地面等等,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身臨其境的情境,讓學生用心去感受光的傳播路徑。這樣的方式有助于學生理解光在空氣中的傳播方式。而通過大量的感性材料,逼真的現(xiàn)實場景模擬再現(xiàn),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總之,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農村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非常有意義和價值,雖然農村教育環(huán)境和教學設施有待提升,但是伴隨著我們教育資源的不斷投入和支持,會給其帶來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