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柱
(遼寧省本溪滿族自治縣高級中學 遼寧 本溪 117100)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有些教師單純為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備課時將教材內容分解為若干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是識記型的,需要學生回答的是事實型知識,上課時就是讓學生看書或聽講后回答這些問題,有些學生甚至照著教材讀以回答老師的提問,這樣的課聽起來很熱鬧,但是存在一些誤區。那么,教師怎樣才能減少不恰當的提問,優化課堂提問設計呢?
1.1 “盲目”提問?!懊つ俊碧釂柺侵附處煕]有經過精心設計、課堂上隨意提問。這樣的提問會使一節課變得散亂,給學生制造認知障礙,不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
1.2 “含糊”提問?!昂碧釂栔附處熖岢鰡栴}的語言含糊,詞不達意。這樣的提問會使學生感到茫然,不明白題意。
1.3 “平淡”提問?!捌降卑▋煞矫鎯热?,一是指提問平鋪直敘,往往流于對概念的簡單復述,有的教師課堂上提問總是“……是不是?”、“……對不對呢?”等等。如,“細胞器有哪些?”、“葉綠體是什么顏色?”等這樣的提問純粹為維持課堂秩序,與學生學習課程內容沒有關系的問題對促進學生發展更是毫無益處,教學中應該徹底摒棄。
1.4 “突然”提問?!巴蝗弧碧釂柺侵杆釂栴}大而難。這樣的問題使學生感覺高不可攀,造成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思維僵滯,形成全場鴉雀無聲的局面。
1.5 “追逼”提問?!白繁啤碧釂栔附處熒险n問題一提出就讓學生站立回答,沒有給學生合理的思考時間;有的甚至先讓某某學生站起來,然后,一個個問題“連珠炮”似地步步緊逼,弄得學生無暇思考,情緒緊張,達不到提問的目的。
研究表明,生物教學為了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并幫助學生學會判斷問題 。在探究教學中利用“問題串”進行教學,就是圍繞著探究目標,通過設置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做出反應,教師在識別學生反應的基礎上,采取有效指導,促進學生不斷達成探究目標的一種有效方法。教師通過一系列的“問題串”能使學生的思維清晰,更深刻地理解其正在探究的問題,領悟探究活動的精髓。
課堂提問是一個系統,在課堂提問設計中要注意提問本身的系統性。提問的系統性包括四層涵義,即有序性、漸進性、整體性和層次性。
2.1 提問設計的有序性。在課堂上,不能隨意發問、雜亂無章,分散學生對重難點的注意力,而是要根據教學的目的和重點,通盤考慮整堂課提問的主次和先后,力求做到主次分明,先后有序,使所提的一系列問題前后貫通,相互配合,有助于推進思考,分析問題。
2.2 提問設計的漸進性。提問要符合最近發展區理論,不能太難也不能太容易,太難學生無法解答,太容易學生不用動什么腦筋,都起不到引導思路、開發智力的作用;要按照先易后難、由淺入深的認識規律,并根據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來設計提問,力求步步深入,形成遞進系統。這種漸進式提問有助于深化認識、突破難點。
2.3 提問設計的整體性。一節課的提問要圍繞中心問題,從分解走向綜合,使各種提問相輔相成,配套貫通。提問設計應有全局觀點,力求做到環環相扣。要圍繞一個“訓練點”組織一連串問題,構成一個指向明確、思路清晰、具有內在邏輯關系的“問題鏈”。
2.4 提問設計的層次性。要將問題由表及里、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循序展開、環環相扣、層層遞進,使學生在深入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把握關鍵、理解知識、總結規律。學生通過思考和問題的回答,達到夯實基礎、掌握方法、發展能力、培養良好思維品質的目的。
3.1 過程性知識。提出易、淺問題(通過觀察或看書能直接回答的問題)→指導學生把學習對象分解成若干階段,分別進行觀察、比較→對重點階段的特征、功能進行說明→分析各階段之間的關系→把觀察或學習結果綜合起來,描述學習對象的整體變化過程和特點→核查理解
3.2 概念教學。從同類事物中選一組(至少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物進行分析,分別找出各個事物的組成成分→對各個事物進行比較找出他們的相同點→引導學生分析相同點之間的關系→用概括的方法,把抽取的各事物共同特征(本質屬性)用術語準確地表述出來,形成定義→應用概念解決實際問題。對容易混淆的概念和原理等進行比較,分別找出它們的異同點,幫助學生清晰掌握各自的本質。例如:“無籽西瓜”與“無籽番茄”、“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光反應”與“暗反應”等有何異同?
3.3 原理、規律教學。通過觀察、實驗顯示現象或通過談話法列舉學生感性經驗中的現象,圍繞現象提出問題→獲得解決問題的事實(觀察、查資料)→歸納、概括,形成具體判斷→推理,形成一般判斷→歸納,概括化判斷(規律)→用規律解決問題。例如:學習“基因工程”中,教師可提問:“將來會不會出現在像西瓜的西紅柿?”等。
總之,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提問,開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