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蕾
(遼寧省鐵嶺縣鎮西堡鎮中心小學 遼寧 鐵嶺 112000)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必須要有經歷、體驗、探索知識內容的學習過程,以實現學生的知識、能力、素養三個維度能力的提升。體驗式學習便是一種注重學生學習歷程體驗的教學方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體驗式學習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多在課堂上練手、動手、討論、匯報,逐步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感受到數學課堂學習的魅力與樂趣。
數學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感知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體驗在生活場景中解答相關數學問題。生活場景的模擬主要是為了拉近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引發學生的學習共鳴,加強學生的情境體驗,讓學生學會從生活的角度去看待某些常見的數學問題,實現生活化數學教學與應用。例如,在教學《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時,教師可以先模擬小賣部的生活場景,讓不同的學生扮演商店老板、購買人員角色,在購買商品計算購買額的過程中體會小數加減的計算,比如:買商品單價為一元二角的商品兩個,需要多少錢呢?通過元與元相加、角與角相加,可以得知答案是2.4元。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更加直觀的體會小數點的標注,對于知識內容的理解與記憶更加深刻。
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取離不開動手練習、操作,尤其是一些數形結合較為深刻的知識內容,往往需要學生自己動手畫圖才能發現知識的規律。在實際的動手操作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知識的應用,還能自主的構建了新知識的學習應用過程,豐富了學習實踐經驗,易獲得學習成就感與滿足感。對于學生來說,操作的過程亦是展現個人數學思維能力的過程,當其他的學生做的和自己一樣時,就會有學生想要另辟蹊徑來展現自我,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教師要在課堂上給學生預留合適的動手實踐時間,敢于給予學生機會進行動手嘗試;教師甚至還可以讓表現優秀的學生到講臺上來進行動手操作示范,這不僅是對學生的一種鼓勵與肯定,也是拉近師生關系的有利的手段。
例如,在教學《觀察物體》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對班級學生進行分組,每個小組分發一個觀察的物體道具,讓小組學生從多個角度來觀察物體的形狀特點,從而確定圖形組合的形狀。學生可以直接在紙上畫圖,理清一個物體不同角度可能產生的視覺畫面。再例如,在教學《圓柱與圓錐》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開展“倒水實驗”對比:(1)選用等高等底圓錐體往圓柱體中倒水;(2)選用不等高、不等底的圓錐體往圓柱體重倒水,想一想:哪類圓錐體能夠倒滿圓柱體?總共要倒幾次呢?接著教師再讓學生根據自己觀察到的實驗狀況,推論圓柱體的計算的公式,從而把握這一課程的重點內容。
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來嘗試解決生活的問題,往往能給學生帶去加倍的學習樂趣,這也是目前基礎教育領域一直倡導的學以致用理念。數學的學習過程不應該限制在學科問題的解決中,而是要將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數學問題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讓學生感受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樂趣。例如,在教學《四則運算》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生活中的計算問題,以應用題的形式導入四則運算的知識講解,比如:現在桌子上一批巧克力和一打紙箱,如果每個盒子裝40包巧克力,需要裝15箱,現在有12個箱子,請問巧克力裝完平均每個盒子裝多少塊?教師在呈現應用題目的過程中,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軟件來形象的表述題目意思,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再比如,在教學《比例應用》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去到操場測量升旗臺的高度以及影長,讓學生根據所得出的相關測量數據計算兩者之間的比例。這也是讓學生學以致用的方式之一,在“練”得過程中靈活的“用”。
總而言之,體驗式學習在小學數學中的運用不僅符合學生當下的年齡發展特點與學習特點,對于促進教師課程教學、提升課程教學效率有著顯著的作用。在動手實踐操作的過程中,學生既獲得了自主練習的主動權,也感受到了把知識變成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快樂。體驗教學法從多個方面鍛煉了學生的能力,提升了學生的數學素養,值得廣大小學數學教師去嘗試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