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軍
(青海省澤庫縣多禾茂 鄉萬青寧寄宿制完小 青海 澤庫 811400)
數學思維在社會生產生活中運用廣泛,良好的數學思維對個人及社會的發展影響深遠。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有效運用前人總結出經驗的同時,與時俱進,努力創新,順應新時期的需要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小學數學作為整個數學體系的基礎,其重要性尤為突出。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方法直接影響學生整個數學思維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那么,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呢?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真正的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激發學生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而教學中我們應注意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想學、樂學,激勵學生積極動腦、積極思考。
例如在講乘法口訣之前,我們可以設計一個師生口算比賽,指定一名學生出一位數乘法的題目,一分鐘之內完成。教師運用乘法口訣很快做出了許多題目的答案,而學生用連加的方法只計算了三道題。學生會感到驚奇并產生疑問:“老師為什么算得這么快?”學生渴求知識和探究奧秘的興趣被激發了。這時老師抓住時機告訴學生:老師為什么算得這么快呢?是因為老師掌握了乘法口訣,同學們想知道乘法口訣是什么嗎?由于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學習興趣,所以學生學得主動、生動,效率非常高,學生的思維活動也始終處于亢奮狀態。
準確的來說,教師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傳授學習的方法,循循善誘,啟發學生的思維,正確引導學生探索知識,而并非對學生填鴨式的灌輸。不僅應使學生掌握學科的基本知識,而且要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譬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可以要學生拿出一張圓形紙片,讓學生將圓紙片對折打開,再對折再打開,如此多次,讓學生觀察在圓紙片上看到了什么?學生精力陡然集中,都想看看圓紙片上有什么?一個學生發現:圓紙片上有折痕。另一個學生又發現:圓紙片上有無數條折痕。教師表揚兩個學生觀察仔細。其它學生則倍受鼓舞,紛紛發言:圓面上所有折痕相交于一點;折痕兩旁的圖形完全重合。這時,教師讓學生打開課本,看一看交點叫什么?折痕叫什么?于是學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并熟記。
要學習在同一圓中直徑和半徑的關系了,教師讓學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自己手中的圓紙片和同學手中的圓紙片的直徑和半徑,啟發學生又發現了什么?
要畫圓了,教師不是講具體的畫法而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去畫,滿足他們操作圓規的好奇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畫圓的方法和步驟。
在較復雜的反比例應用題的練習中,教師可利用延遲的原則通過設問,引導學生探索問題的所在。在解決如“一堆煤實際每天只燒2.4噸,比計劃每天節約0.6噸,這堆煤計劃可以燒96天,實際可以燒多少天?”這樣一道相對復雜的問題時,學生可能會誤列為:(2.4-0.6)X=2.4×96,這時教師可利用延遲的原則通過設問,引導學生探索問題的所在。你是根據什么列等式的?式中(2.4-0.6)表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怎樣理解實際每天比計劃節約0.6噸?那么(2.4-0.6)表示原計劃每天用煤量嗎?要求原計劃每天用煤量應該怎樣列式?(2.4+0.6)與誰相乘才是正確的?
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是貫穿在小學階段各個年級的數學教學中的。各年級都擔負著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從一年級一開始我們就要有意識地加以培養。例如,認識大小、長短、多少的教學,就要培養學生比較能力;教學數的組成就要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能力;教學10以內的數和加、減計算,就能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等。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觀察,逐步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內數的概念,理解加、減法的含義,學會10以內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導學生去思考,從一開始就有可能不自覺地把學生引向死記數的組成,機械地背誦加、減法得數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級養成了死記硬背的習慣,也許在低年級還能打高分,但數學素質并沒有提高,思維能力沒有增強,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會很困難。同時,培養思維能力還貫穿在各部分內容的教學中,在教學數學概念、四則運算、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幾何圖形、統計等內容時,都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任何一個數學概念,都是對客觀事物的數量關系或空間形式進行抽象、概括的結果。因此教學每一個概念時,要注意通過多種實物或事例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揭示其本質特征,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形成正確的概念。例如,教學長方體這個概念時,不要直接畫一個長方體,告訴學生這就叫做長方體。而應先讓學生觀察長方體的各種實物,引導學生找出它們的面、棱和頂點的數量和特點,然后抽象出圖形,并對長方體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學計算法則和規律性知識更要注意培養學生判斷、推理能力。例如,教學加法結合律,不宜簡單地舉一個例子,就作出結論。最好舉兩三個例子,每舉一個例子,引導學生作出個別判斷〔如(5+3)+7=5+(3+7),先把5和3加在一起再同7相加,與先把3和7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結果相同〕。然后引導學生對幾個例子進行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即等號左邊都是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同第三個數相加,而等號右邊都是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再同第一個數相加,結果不變。最后作出一般的結論。這樣不僅使學生對加法結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學到不完全歸納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結論應用到具體的計算(如29+57+13)中去,讓學生說出使計算簡便的根據,進而學到演繹推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