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國勤
(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第十小學 貴州 遵義 563000)
美術以視覺形象承載和表達人的思想觀念、情感態度和審美趣味,豐富人類的精神和物質世界。美術課程越來越重要,人們對美的感受能力甚至影響人的一生。曾經,我們用畫的想不想,對不對來評價美術作品的好壞,現在傳統的美術評價已經不再滿足時代的需要。我們要改關注結果為關注過程,改關注共性為關注個性,改關注成就為體驗情感,從根本上改變評價體系。首先,我們要樹立多元評價標準的觀念;其次,我們要構建多元評價主體的格局;最后,我們要創造多元評價方式的范例。帶動學生提高審美力、發展創造力、認識自我、博采他人、建立自信、全面發展。
1.1 尊重學生的審美情趣。人都是愛美的,小學生也不例外,他們對美的追求更加直接、簡單、純粹。但小學生的審美情趣與中學生、大人有很大的不同,強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小學生的欣賞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小學美術的教學,應該尊重學生的審美情趣,肯定他們的審美觀,鼓勵他們把色彩鮮艷的美麗事物用到繪畫作品中。
1.2 尊重學生的創造構想。不要讓靈動的創造構想變成死板的模仿復制。只有這樣,兒童的作品才能多姿多彩,才有生命活力,才有“靈性”。兒童對美的欣賞具有直觀性,他們的直觀觀察力非常敏銳,同時,他們的思維活躍。這種形象思維具有可感、跳躍的特點。兒童創作的藝術品往往會打破成人藝術的界限,不分什么流派風格,這樣的藝術創作,是充滿創意的,美好的!如工藝制作課《美麗的盤子》,通過教師示范,學生評價,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老師可不可以用水彩筆在盤子上添上一些事物呢?”他們發現把橡皮泥制作的事物與水彩畫結合,效果更佳,更能表現細節。在評價過程中,師生交流想法,學生的好主意,都得到老師的充分肯定,讓學生大膽的張開想像的翅膀,自由揮筆,創造出一幅幅生動的又具有鮮明個性的作品。
1.3 尊重學生的個性表現。藝術貴在創新,創新需要個性,大家都知道,“學校教育應該促進學生有個性的發展,這才是教育的真正價值;忽視個別性差異,泯滅個性發展,其實就是教育的悲哀”。小學生進入高段,在繪畫創作過程中,本應該伴隨學生認知能力的提高,想象力會加強。但是,教學現狀卻是,高年級的學生雖然繪畫技能有提高,但是自己獨特的創意卻越來越貧乏。多數學生不喜歡甚至畏懼創作,喜歡臨摹,小學生美術原創作品罕見。學生作品沒有創意的現象需要引起老師的重視。課程內容的傳授、課堂紀律的維護都應在不損害學生創造能力培養的前提下,這樣,才是可持續的進行美育。
伴隨評價標準的多元化,單一的評價主體也需要新鮮創意。傳統教學中教師的單方面評價,就這樣給一個學生下結論,是單一片面的。于是,強調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多種途徑,讓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結果多樣化,可以是分數,也可以是等級、評語相結合。評價的內容和對象則應該延伸至學生構思、表現、技能操作等多個層面。還可以讓學生家長積極參與評價活動中來。
2.1 教師評價,首先是教師對學生美術作業的評價,教師是評價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應該充分了解兒童的身心發展和認知規律,尊重兒童的思維方式,關注學生的興趣點,技能技巧,有助于于教師對學生做出正確的評價。教師的正確評價即是對教學成果的檢閱,又是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激發,更是讓學生對自己清醒的認識。逐步形成審美趣味和提高美術欣賞能力,提高美術教學質量。如評講《我的小學生活》記憶畫作業時,大部分同學的題材是:(1)在教室學習的情況;(2)在操場中活動時的情況;(3)運動會等各項活動時的剪影(4)實踐活動時大家一起歡笑的場景等……有一幅作品卻獨辟蹊徑,與眾不同:畫中的孩子臉上掛著晶瑩的淚珠,這讓大家對他的小學生活感覺驚詫,童年不都是快樂的嗎?更何況有這么多的小伙伴們共同成長?。仔細品味,才發現原來主人公畫了成山的書本,厚重的書包,突出了學校學習生活的緊張。我驚訝于其獨特的寓意、出奇的想象力。課堂上展示這個作品,同學們感同身受,得到了全部同學的認同。例子常有出現,教師的正確導向把評價推向高潮。也激起了學生創作的興趣,提高了審美能力,激發了感情的共鳴。
2.2 自我評價,教師的評價固然重要,學生的自我評價更為關鍵。教師用顯而易見的刺激去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往往會讓學生感覺一切得來容易,不需動腦,扼殺學生創造力,而應該運用稍深層次上的刺激讓他們“跳一跳摘果子”,接受挑戰,獲得克服困難而成功的喜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他們是活生生的人,各有自己的想法。兒童生來就具有創造能力,在后天的教育、環境作用后,有的孩子極具創造天賦,腦中沒有太多條條框框,思維想象無拘無束,大膽離奇。雖然孩子與成人的審美觀大相徑庭,但進行自我評價,有助于學生提高美術學習的主動性,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個性和學習風格,主動而富有創造力地進行學習。在評價中學生是積極的學習者、思考者和合作者。這幾種角色主要是通過學生的自我評價體現。
2.3 學生互評,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多元化評價的實施,真正讓學生參與到評價作品內容中來,并對學生自身也是一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學生對其他同學作品的評述是不同視角的另一種全新詮釋,也是一次口頭的二度創作,既能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發展審美能力。這樣的互評過程是對知識的復習與提升,是知識和能力的綜合運用。同時,通過學生互評,了解自己與別人的差別,學習優秀的方式方法,辨別優略,增強鑒賞能力。并且,幫助學習者了解自己的學習個性和學習風格,找到適合自己的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策略。另外,還可使他們學會辨別、選擇和整合從各種渠道獲取的信息,自主確定學習內容,靈活選擇學習材料,對培養學生欣賞-評述能力和口語交際甚至包括人際交往、思維、表達等多方面能力起到很大的幫助和促進。
美術評價體系的改革,讓評價主體多樣化,真正讓學生參與到評價中來,學生真正成為評價的主體,對學生認識自我,認識他人,自主獨立意識的培養有很好的作用。同時,評價他人的作品,可以保持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激發學生審美創造的潛能。當然,任何形式的評價,都不可能兼顧所有,但只要我們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人格完善”為目標,那我們的美術評價就能健康的引導學生,真實促進學生的持續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