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文
(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瓦溪中心小學 廣東 紫金 517441)
美術教育是一種借助課堂教學模式實現訓練學生基礎技能與基礎知識的學科教學。現階段,我國農村小學美術教育雖呈現出正常穩定的發展趨勢,但站在某種角度上來說,教學內容與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相脫軌,因此降低了學生對課堂的學習積極性。我作為農村小學美術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通過使用“走出課堂”的教學方法,帶領學生們進入大自然,與自然環境親密接觸,在增加其學習樂趣的同時,取得了良好的教學實踐成果。為了提高農村小學美術的整體教學質量,結合我多年的美術教學工作實踐經驗,下面具體談談我的看法。
小學生作為美術教育的主體,其自主發展需要通過諸多自主實踐活動才能得以實現。在進行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我通過分析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情感經驗,并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制定了具備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帶領學生們走出課堂。通過走出課堂,為學生們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展示平臺,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感受到合作、自主等學習樂趣,在享受樂趣的同時,實現對美術知識的有效掌握[1]。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 “說一說、畫一畫”。例如:小學二年級美術下冊中《奇妙的腳印》一課,課文內容要求學生們觀察動物與人類的腳印形態,繪畫出不同的形象,然而二年級的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因此很難將人類與動物的腳印特征區分開來。針對此情況,在學習該課程的過程中,我通過引導小學生們在腦海中搜尋不同動物腳印的特點形態,并結合對其特點形態的考慮,將其編成對應的順口溜,使其在邊說邊畫的情況下完成作業,如小狗的腳印似梅花、小鴨的腳印似楓葉等等。在潛移默化中使小學生學會分析不同生物的腳印特點。
1.2 “做一做、演一演”。由于低年級學生具有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喜歡表現等心理特點。因此,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我通過利用學生的心理特征,組織其在課堂中進行手工制作等娛樂活動。例如:將全班或小組作為單位,引導學生們進行相互合作,并布置對應的作業需求,使其利用各種材料制作出不同的手工商品。同時,在課堂中布置類似超市的交易場景,并通過模擬商品交易的過程,使學生通過觀察商品的形態、實用性等對自己的構思做出表達,以此實現對其合作意識與構思能力的培養,從而實現對其智力潛力的有效激發。
繪畫使美術教學中的核心內容,尤其是記憶繪畫與想象繪畫,學生不能與單一性的傳統方式進行繪畫,這給學生對繪畫的學習帶來了一定的難度。若按照傳統的美術教學模式,使學生在課堂中埋頭苦畫,便會導致其所畫出的作品缺乏生命力與靈活性,進而對提高其繪畫水平造成嚴重陰性。而領導學生走進大自然中,會使其身心均得到有效放松,其自身強烈的好奇心會驅使他們對身邊事物展開進一步觀察。在這樣的環境下,能夠喚醒其豐富的想象力,從而提高其對繪畫的熱情,進而使其形成對自然環境的尊重。
繪畫需要人們的思維以及感官相結合才能得以實現,對于小學生而言,賬務用眼睛觀察與頭腦思考的能力比動手能力更重要[2]。只有走出課堂,置身自然環境中,才能使其內心對美術知識的疑惑得到緩解,在自然環境中,能夠充分舒緩其對課堂的壓力,使其自身的熱情與興趣愛好得到激發。在自然環境的影響下,小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學會調動大腦與感官,沖出概念化形象對其形成的束縛,促使自身對大自然素材展開探索,進而繪畫出自身的證實感受。美術繪畫素材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我在進行美術教學的過程,根據對小學生想象力豐富、好奇心強等特點的考慮,使其生理器官的功能得到充分調動。當學生生理器官功能得到充分調動后,便能激發其對知識的求知欲以及創新能力,并在學習過程中使其感到滿足感,進而實現對其學習熱情的有效強化。因此,現代美術教師應將培養學生想象力、創造能力等視為教學的核心關鍵,并制定具備針對性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大膽發揮想象力,將創新想法繪畫出來。例如:《泡泡飛呀飛》一課,我引導學生走出校園,并向其派發泡泡水,帶著他們在陽關下奔跑,使他們邊玩邊吹泡泡,在觀察泡泡飛動的同時,加深他們對該場景的記憶。由此,通過引導學生走出課堂,使其在自然環境的影響下,不僅觀察到了自己想要的繪畫素材,還從觀察素材的過程中體會到了創作的快樂,這種場景對促進其繪畫水平的提高與想象力的培養均有著重大意義。
總而言之,小學階段作為培養小學生基礎技能與構思能力的關鍵階段。該階段的美術教學能夠有效開闊小學生的視野,并培養其美術情操。特別對于農村小學生而言,對其進行美術教學能夠強化其對不同世界的認知,這對培養其美術繪畫水平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作為農村小學美術教師,我應該在確保小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的同時,使其體會到美術的魅力與趣味,從而實現對其繪畫水平的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