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鵬
(重慶市九龍坡區含谷鎮小學校 重慶 九龍坡 401329)
教師設計課堂問題的主要目的是檢測學生的學習質量。要使課堂提問充分發揮其效用,僅重視問題本身是無法達到目的的。教師還要關注提問的技巧,觀察學生的反應,通過學生的反應調整所設問題和教學進度。
1.1 問題缺乏趣味性。小學生學習新的知識是以興趣為導向的。如果教師設計的問題缺乏趣味性,與學生的實際生活不符,學生很容易對教師所講內容失去興趣,最終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在沉悶的課堂氛圍中,學生便不會主動開動腦筋思考問題。當前,許多教師習慣于向學生直接提問。“這道題的答案是什么?這個圖形是什么?”等類似的提問句型缺乏思維傳導過程。小學生思維能力有限,教師的這種提問方法很容易導致學生無法回答。這又從側面打壓了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
1.2 不同問題區分度不高。問題的層次性對課堂提問環節的質量有重要影響。許多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忽視了問題與問題之間的關系,忽略了“由淺入深、由簡到難”這一重要的設計原則。這導致教師的數學課堂節奏紊亂。如果教師設計的問題過于簡單,班級內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很容易失去學習興趣。如果教師設計的問題難度過大,班級內學習能力弱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便會被打壓。因此,教師必須設計富有層次性的問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2.1 做好提問前的鋪墊。生活化的問題能夠拉近知識與學生的距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可以在提問前設定一些生活場景,營造生活化的氣息。如在講解與圖形有關的知識前,教師可以從高樓大廈、月亮、星星、各種水果講起。高樓大廈是長方形的,月亮是半月形,星星是星型的等。其中一些圖形雖不是小學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掌握的,但認識這些圖形有利于擴展學生的視野。教師可以適當保留部分課外內容為提升課堂的趣味性服務。通過教師列舉的生活事物,學生的思維會得到啟發,從而主動思考自己身邊的其它事物的形狀。此時,教師可以抓住提問時機,請學生講一講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各種圖形。如果學生能力較強,教師可以引導生自己對圖形進行歸類。如將圖形歸類成有一個角的圖形、有兩個角的圖形等。在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2.2 巧妙設計數學問題。教師所涉及的問題應當具有層次性,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要通過不斷研究教學實踐設計出既有層次性又與課本緊密內容緊密結合的問題。
如在講解“相鄰數”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引入看電影的場景巧妙設計問題。首先,教師可以拿出兩張數字相鄰的電影票,讓學生觀察電影票上的數字。接著,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大家發現這兩張電影票上的數字有什么特點嗎?”這個問題非常容易回答,教師設計這一問題的目的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習能力有差異的學生能夠共同關注教師接下來的提問。許多學生能夠輕易回答出:“這兩張電影票上的數字是相鄰的”這一答案。接著,教師可以假設一個場景:李雷和李紅一起去看電影。然后向學生提問:“他們倆很高興,但是走進電影院他們發現了一個問題,是什么問題呢?”學生要回答這一問題,僅知道相鄰數的概念的不夠的,還要有一定的生活經驗。這便凸顯了問題的層次性。同時,這一問題能夠讓學生理解在奇數、偶數中,“相鄰數”的概念是有差別的。
2.3 及時反饋學生的回答。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應當及時反饋問題。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習慣于用“這位同學說得很好”、“回答錯誤”等話語簡單評價學生的回答。這種評價方式不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應當改進。如教師可以在認為學生的回答正確時向其它同學提問:“有沒有同學同意他的觀點的?誰來說一說他的回答對在哪兒?”如果學生說得不對,教師也不應當直接斷定學生的答案是錯誤的。而應當引導學生找出自己的問題中的錯誤,或者向學生提供正確的解題思路。
總之,教師在課堂提問中要重視場景鋪設、問題設計、反饋回答三個部分。尤其是要重視層層推進問題,循序漸進,不能抱著“一步到位”的想法向學生提問。在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法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達到豐富課堂內容,提升學生綜合數學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