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超
(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天峨縣中學 廣西 河池 547300)
中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早就提出了“學、問、思、辨、行”的學習方針,尤其強調了應在新知識的學習中突出“思”的作用。此外,新修訂的數學課程標準中也闡述了培養學生反思意識的重要性,以此為起點來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對那些對數學不感興趣,不知道如何學習的學生來說,這方面的措施也能夠讓他們樹立學習信心,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因此日常教學中進行這方面的嘗試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教學經驗表明,在數學課堂上問題并不會自動產生,只有給予學生一定的思維情境,問題才有可能出來,而這個思維情境顯然是由教師創設的學習情境來提供的。
例如,在“一次函數”教學中,要建立一次函數的概念,關鍵在于讓學生發現一次函數關系的存在,也就是要讓學生去分析不同事例中具有一次函數關系的變量與函數。 比如我們可以通過這樣的一些例子讓學生進入思維情境:已知氣溫與海拔高度之間存在著每上升1千米氣溫下降6攝氏度的關系,如果登山隊員從氣溫為5攝氏度的地方向上登高x千米,而此時環境的溫度為y攝氏度,那y與x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關系?
這是一個從實際生活中抽象出來的情境,需要指出的是,情境中提出的問題并非驅動創新意識培養的問題,真正的問題附著其后。 即得到了y=5-6x的解析式之后,應當讓學生去比較其與此前學過的正比例函數的解析式的區別,這就是問題空間打開的關鍵。
要想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就要以問題為導向開展教學活動,利用問題培養學生主動思考、探究的能力。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把要講解的知識點設計成相應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思考,進行探究式學習,從而對對象抽象、深奧的概念、定理和公式進行抽絲剝繭,逐步找到答案。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體驗到探索數學知識的樂趣。當然,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注重問題的層次性,先從基礎知識點著手進行,然后逐級拔高,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深入參與思考。
例如,在學習《一元一次方程》第一節《等式與方程》這節課的內容時,這節課的內容涉及到幾個概念、公式和定理,教師就可以利用問題開展教學活動,先提出簡單的概念問題,然后逐級拔高,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該公式、定理和概念的延展。
課堂時間緊湊而學習任務重,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多、信息量大,因此,真正的課堂教學中留給學生進行回顧與反思的時間不多。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在課后復習的過程中進行不斷反思,在反思的過程中不斷地查缺補漏,鞏固已經掌握的知識點,加深對未熟練掌握知識點的進一步學習。第一點,教師要指導學生就課堂學習的內容及知識點做系統的歸納與整理,在歸納與整理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梳理知識體系的思路,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第二點,教師要讓學生對課堂已練習過的習題進行反思與總結,同時對課后還未解答的習題在自我反思的過程中獨立完成。對課堂已完成習題的反思與總結,有助于學生回顧自己在課堂解題過程中的解題思路與欠缺之處,從而更好地理解該習題。課后習題獨立完成過程中的不斷反思,讓學生在獨立反思的過程中去解答習題,既很好地鞏固了課堂所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學生獨立思考解題思維的培養。
通常情況下,在進行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自我認知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同時不同學生在接受新事物時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性,為了確保最大程度降低差別性的存在,教師需要合理訓練學生反思能力,使學生正確認識到自己和同學之間的差異性,從而歷史分析差異原因,尋求解決辦法,實現自身數學素養的有效提升。基于此,在開展數學教學時,需要不斷強化課堂交流,在完成課堂任務之后,教師需要進行相關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檢驗學生學習成果。在交流總結過程中,教師需要將課堂完全交給學生,禁止對學生自我表述過多干預,同時在傾聽時需要引導學生尋求自身學習過程中存在不足之處。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不斷反思教學活動的實施,有效結合學生課堂學習和教學活動,確保教學活動能夠最大程度滿足學生現實需求。例如在進行“直線,射線,線段”一課學習時,教師首先需要進行分組,然后由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分析三者之間的異同,隨后每組排出代表進行闡述,由其他組同學進行評價。該種方法的合理應用,能夠促使學生進行反思,使其更為深入的明確自身見解。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反思,能夠加強學生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拓展學生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思維。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巧設疑問,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欲望,引導學生在解析數學概念的過程中挖掘數學的本質,在解答數學問題的過程中總結解題的一般規律和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