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剛
(廣東省云浮市云安區富林鎮中心小學 廣東 云浮 527300)
新課改實行以后,教師與學生的地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成為了課堂教學的主體,而教師則成為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要加強于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要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教師要學會運用多種教學方式進行數學教學,能夠有效的提升教學的效率,能夠幫助學生對小學數學知識有一個更加全面的了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小學生來說,正處于身心發展的時期,對很多事物還沒有正確的理解,開展情境化的課堂進行教學,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夠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自控能力,因此,開展情景化的課堂對于小學生的學習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師在教學“混合運算”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游戲活動: 以4人為一組,每人出1張牌,誰先湊夠24這個數就可贏得其它3張牌,最后以牌多者獲勝[1]。在這個小游戲中,學生們的表現都相當的激烈,通過這種方式開展情境化教學不僅能夠活躍課堂的氛圍,還能夠便于學生對混合運算的學習,從而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想要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僅僅依靠課堂上的教學內容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引入課外的數學知識進行教學,這就需要開放課堂教學。從目前情況來看,開放性課堂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有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范圍。例如,教師在教學“時、分、秒”時,為了能夠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更好的理解,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我們是8點20分上課,上課時間是45分鐘,現在是8點54分,我們還有多長時間下課?”學生們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后回答:“我們還有11分鐘下課”。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既能夠對學習的知識加深了解,又能夠加強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通過開放性的課堂教學活動,能夠增強教學的效果。
新課改實行以后,對小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進行素質教育,提升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原則,要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積極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從而為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教師在教學“生活化數學”時,教師將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組織學生開展“課堂旅游”的活動:各小組進行合理分工,有人負責為大家做“導游”,有人負責租房供大家休息,有人負責幫大家購買景點門票,有人則負責安排午餐的合理搭配[2]。通過開展這樣的活動,學生能夠做到自主參與到活動中,同學之間可以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對于學生來說,無論是心理素質還是實踐能力都能夠得到有效的增強。
近些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信息技術被應用到教學中,其中,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受到了很多教師和學生的歡迎,已經成為了十分有效的教學輔助手段。比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內容制作相應的多媒體課件,在課堂上通過向學生進行播放,能夠有效的刺激學生的感官,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還可以通過視頻或者圖片的方式進行教學,能夠將抽象的知識直觀的展示在學生的面前,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數學知識,從而達到教學的目標。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將一些較難較復雜的知識進行有效的整合,通過多媒體設備進行播放,能夠使學生對不同的知識點進行有效的對比分析,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例如,教師在教學“周長與面積概念”時,教師運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周長在不斷的閃現,然后長方形的兩個角開始慢慢的分開,并且向著相鄰的邊進行折疊,最終會形成一條完整的線段,而這條線段就是長方形的周長[3]。通過這種圖畫的演示,能夠幫助學生建立長方形的概念,如果將長方形的面積以顏色表現出來,更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促使學生對周長和面積的概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在小學階段,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重要的教學目標,一方面能夠減輕教師教學的壓力,另一方面能夠促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數學知識。這樣的教學方式符合新課改下對小學數學教學的要求。因此,教師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這樣才能夠提高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