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克疾 李知非
洋蔥在印度素有“政治蔬菜”的稱號,其價格的漲跌甚至被認為能左右政壇。今年,印度先后在收獲季遭遇了旱災和洪水,洋蔥產量大跌,價格暴漲。鑒于洋蔥在印度飲食結構中的重要地位,再加上近來印度經濟飽受高失業率和經濟乏力影響,面對此次“洋蔥危機”,莫迪政府如臨大敵。
據統計,洋蔥是印度消耗量最大的蔬菜,是大部分印度家庭的必備食品,在印度人民黨“鐵票倉”的印度中北部平原食用尤為廣泛。也正因為如此,飛漲的洋蔥價格也被認為是印度人民黨曾于1980年和1998年兩次在北印度的地方選舉中失利的主要原因。與此同時,2010年和2013年的兩次“洋蔥危機”也被認為對國大黨政府2014年敗于莫迪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為了安撫以城市居民為代表的消費者,印度政府不得不于9月底倉促頒布洋蔥出口禁令,但這又引起農民和鄰國的不滿。盡管莫迪政府積極應對“洋蔥危機”,但從實際的政策效果來看,又陷入以往“洋蔥危機”的循環中。
由于洋蔥等農產品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性,印度政府既不敢得罪城市消費者,也不敢得罪農村生產者,時而刺激農產品價格上漲以贏得農村支持,時而又以非理性的“一刀切”式出口禁令安撫消費者。當洋蔥價格因為氣候因素飆升,政府實施出口限制并打擊囤積行為,價格通過新收成回穩,供過于求造成價格探底,農民尋求政府協助,政府放松出口禁令,價格在氣候因素影響前先一步上漲,之后又是新的循環。“洋蔥危機”循環表面上體現的是印度經濟政策常常顧此失彼,深層次反映的是印度農業現代化和治理赤字的問題。
印度的降水分布不均是影響洋蔥產量變化的主要原因,修建農村水利設施和建立食品戰略儲備,可以有效緩解這種不均。然而,印度的基礎設施嚴重不足,水利設施存儲能力僅占其年徑流量的6%,食品儲備和加工能力嚴重不足,尤其是冷鏈物流尤為落后。印度長期缺乏資金、技術和政治意志貫徹大規模的農業基建,加上印度本身水熱條件極其復雜,造成大雨大災、無雨旱災等極端情況嚴重影響農業生產。
應該講,此次“洋蔥危機”莫迪政府發現得比較早,也做出了不小的努力去解決,應該不會造成大的政治影響。但由于選舉政治的影響,其調控措施仍然陷入以往的循環中。現在莫迪政府的執政基礎相對來講是比較穩固的,印度政府應該著力在關系國計民生的糧食、蔬菜等方面建立一套價格管理長效機制和措施。如果印度本身的經濟治理能力和運行水平無法提高,周期性的“洋蔥危機”必將卷土重來,“洋蔥政治”仍將持續。▲(作者分別是云南省社會科學院印度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事務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