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碧俠
摘要:長期以來,烏克蘭經濟都呈現出蕭條的態勢,尤其是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對烏克蘭的經濟環境無異于雪上加霜。本文旨在探索中烏政治經濟關系的發展歷程并指出其存在的主要問題,指出烏克蘭經濟陷于困境,既有經濟結構問題,也有體制和政策問題;既有國內政局動蕩原因,也有與歐美俄的政治關系不和諧的原因。
關鍵詞:金融危機;橙色革命;烏克蘭危機
一、烏克蘭國內政治概況
1991年8月24日烏克蘭正式獨立,不久又同其他蘇聯加盟共和國一起宣布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獨立后的烏克蘭,基本走上了西方式的資產階級民主道路,實行三權分立制度,國家主權由總統、政府、議會(最高拉達)、司法機構等分別掌握。但是由于受烏克蘭內憂外患及其領導人變換影響,憲法幾經修改,烏克蘭政體在總統議會制和議會總統制之間不斷變換,從而也引起經濟的波瀾起伏。
二、烏克蘭各個階段的政治經濟發展
(一)克拉夫丘克執政期間(1991-1994)為快速起步階段
烏克蘭總統列昂尼德·馬卡羅維奇·克拉夫丘克執政期間,是烏克蘭經濟較為繁盛的階段。1992年,中國和烏克蘭建立互聯友好外交關系,在我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發展合作關系,中國支持烏克蘭的獨立自主以及和平發展,烏克蘭支持“一個中國”的原則。1994年烏克蘭議會批準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后,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常”之一,對烏克蘭的經濟環境形成了一定的保障。一直以來,中國、烏克蘭兩國都保持高度融合的發展態勢、通過相互的信任和尊重,構建和諧的外交關系,因此在克拉夫丘克執政期間營造了融洽的外交環境。
從這一階段看,受友好互利外貿環境的影響,中烏兩國的關系較為融洽。在對外貿易出口中,仍以傳統的易貨貿易為主,在進出口貨物的比例上,出現了一定的不平衡性。尤其是在蘇聯解體后,烏克蘭的糧食貿易遭受到了沖擊,但是鋼鐵及軍工產品的原材料出口具備著較大的優勢。這一點對于中國的貿易市場來說,形成了資源互補。因此,中烏雙方以糧食和輕工產品兌換重工業生產質量,使兩國的貿易進出口路徑更加寬廣,達到互利互補、發展共贏。數據顯示,1994年,雙邊進出口商品數額達到了8.37億美元,中國進出口比例達到了7比1。但是,隨之而來的也伴隨著一些貿易問題,包括個體商販占主體市場、商品貿易較為混亂等等。
(二)庫奇馬執政期間(1994-2005)
2001年,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在對烏克蘭進行友好訪問時,共同簽署“21世紀中烏全面合作宣言”。這一宣言的簽訂,預示著在很長的一段時候內,中方將和烏方達成經濟、文化、安全戰略聯盟,并且由中方為烏方提供核安全保障。在1994-1995年兩國元首進行國事訪問,促成了兩國之間戰略伙伴關系的宣言。在此期間,烏克蘭與中國的友好關系不斷升溫,這主要是因為中烏兩方通過國家領導人的外交會談,增進了彼此之間的信任和了解,從而達到了兩國在政治經濟層面上的合作優化。
這一時期的經濟分為三個階段:1995-1998年貿易額大幅下滑的重要原因是當時中國輕工類出口產品由于質量較差從而使來自土耳其和波蘭等國的產品迅速擠占了中國產品的市場份額。1998年金融危機重創了烏克蘭經濟,導致其貨幣大幅貶值從而限制了烏克蘭對進口商品的需求。在進口商品的類別中,鋼鐵作為烏克蘭對中出口的一項重要原材料,在2012年內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中國從烏克蘭進口了大量機電產品和軍工技術設備,使一度遇冷的中烏貿易市場重新火熱起來。逐步改變了中烏貿易逆差狀態,直到2004年達到了貿易運輸的高峰期。這一階段,中國對烏克蘭加大了出口比重,在貿易商品的結構上也更加理性,輕工業產品比重逐漸下降,機電、運輸和化工產品等商品的占有率不斷提高。而隨著中國對外經濟的高速發展,借助于商品互補的優勢,中烏經貿合作規模逐年擴大,中國成為烏克蘭在亞洲最主要的經貿伙伴。
(三)尤先科執政期間(2005-2010)
此間,烏克蘭在外交政策上,更加側重于對美、歐盟的關注,中烏關系面臨冷遇。盡管如此,中國支持烏克蘭市場變化,于2005年12月在WTO第六屆部長級會議上簽署了中烏WTO雙邊市場準入協議,雙方正式結束雙邊市場準入談判,烏方也承認中國為完全市場經濟國家。
借助于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對機電產品的需要成了中烏貿易的主體市場需求。輕工業的貿易比重不斷下降。同時,為了吸收更多的經濟資本,中國加速推行出口信貸政策,和烏克蘭共同推進銀行合作,以此促進了中烏兩國貿易組織的優化。烏克蘭一躍成為中國獨聯體地區的重要貿易伙伴。
此間,給予全面的融合互動,中烏兩國已經將投資領域向多產業延伸。烏克蘭加大力度,引進中國汽車、電信等企業,使烏克蘭的經濟體系更加國際化。但是,這些舉措仍然難以從根本上改變烏克蘭經濟貿易的發展困局,因為缺乏本國政府的政策和經濟支持,烏克蘭在冶金、軍事和高新技術領域的產業局面不夠合理,其發展成效也不盡如人意。導致與中國涉及軍事和技術合作領域的項目大多失敗,而且參與中國機械與武器市場的比重也不斷下降,使中國逐漸在亞洲和非洲市場上變成了烏克蘭在軍事工業化方面的競爭者。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其重工業產品市場大幅度萎縮,而各類消費品卻需要大量進口,導致了此后的貿易逆差。
(四)亞努科維奇執政期間(2010-2014)
亞努科維奇時期,烏克蘭議會修改法律,確立了烏克蘭的不結盟外交政策。中國與烏克蘭的雙邊關系逐漸排除了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因素的干擾,達成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意向,確定了在農業、能源、基礎設施和軍工領域進行深度合作。2013年12月,亞努科維奇總統訪問中國,雙方批準簽訂《中烏戰略伙伴關系發展規劃(2014-2018年)》,為未來幾年中烏關系的發展確定航向。同時,中烏達成了關于發展雙邊合作的長期戰略,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共識。當時的亞努科維奇政府認識到,發展與中國的經濟合作不僅可以跳出俄羅斯與歐盟之間的地緣政治旋渦,而且有利于烏克蘭發展多元外交,平衡來自俄羅斯和西方的外交和經濟一體化壓力。然而,2014年2月烏克蘭爆發了嚴重的政治危機,嚴重的武裝沖突和政治動蕩使得兩國合作項目擱淺。在烏克蘭東部地區安全壓力持續高漲的情況下,烏克蘭對華外交的重心發生了明顯的調整:從擴大經貿合作轉到地區沖突調停。烏克蘭東部沖突爆發以后,烏克蘭新政府的主要工作內容是國家安全、恢復東部地區的控制,在外交上則尋求國際社會的幫助來解決危機。
因此,烏克蘭再度吸納中國經濟的發展動能,從中方進口質優價廉的機械機電產品,一方面吸引中國企業到烏克蘭境內投資建廠、興辦企業,提高了烏克蘭的經濟產能,另一方面也給本地勞動就業注入了更多的動力,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增強本國稅收。據資料顯示,2010年和2014年中烏雙邊貿易額分別為60.2億美元和85.94億美元,烏方均保持逆差。至此,中國已成為烏克蘭第四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地。此時,烏克蘭在吸引外國投資方面存在嚴重的問題:第一,烏克蘭的招商引資政策較為保守,其優惠性嚴重不足。第二,在投資環境的創設下,外來投資企業所面臨的風險較高,項目生產環境較為惡劣。尤其是對于一些已經在烏克蘭存有穩固根基的軍工企業來說,外來企業對它們造成的威脅會轉化成暴力因素,嚴重阻礙了外來企業的建設和發展。第三,官僚主義嚴重、法律制度欠缺、銀行信用風險較大、貿易市場混亂等等,都影響著國際外來企業的加入。
(五)波羅申科(2014-2019)
2014年開始,烏克蘭對華外交的重點發生了變化,希望借助于聯合國安理會、美國、歐盟等外部力量介入危機調停,其中也包括請求中國介入頓巴斯地區沖突調停。在2014年11月成立的新政府確立外交政策的主要任務是加快與歐盟的一體化進程。東方外交在危機時期的烏克蘭政府外交政策中處于第二個層面的問題,雙方關系的中心議題仍然是反經濟危機和穩定安全局勢。由于烏克蘭國內危機導致與中國的經濟合作多數被擱置,直到局勢穩定。
2016年以后,烏克蘭經濟形勢逐漸趨于穩定,烏克蘭政府在西方的外交和經濟壓力之下,進行了痛苦的經濟改革和政治反腐敗計劃,格羅伊斯曼政府上任伊始就將工作重心轉向實現經濟增長以及鏟除腐敗。與此同時,中國大力推進的“一帶一路”建設在中亞地區也取得了不錯的開局,相關國家獲得了大量的資金和投資,為對象國帶來大量的就業和稅收。特別是亞洲基礎設施銀行的成立為“一帶一路”項目推進提供強大的資金支持。于是,恢復與中國的合作重新成為烏克蘭外交的熱點之一。2017年1月,在瑞士達沃斯論壇上兩國領導人舉行會晤,對于雙邊關系的發展達成重要的共識,這為雙邊關系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在這基礎上,“一帶一路”合作進入了快速實施階段,取得了一系列的初步合作成果,并且在科技、物流、綠色能源等領域都具有較大的合作潛力。
雙邊貿易保持積極發展態勢。相對于烏克蘭總體外貿形勢,中國與烏克蘭的雙邊貿易數據保持的了較好的增長趨勢。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和2018年中國均是烏克蘭第六大出口市場和第三和第二進口來源地,并且這兩年烏克蘭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均達到30多億美元。烏克蘭對中國出口的主要產品為礦產品、動植物油脂和植物產品等能源性和初級產品,而烏克蘭自中國進口的主要產品為機電產品、賤金屬及制品、化工產品和運輸設備等制成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中國對烏克蘭出口保持了一貫的增長,得益于烏克蘭內需市場強勁復蘇,其中機電產品出口增長明顯。在雙邊貿易結構上農業綜合體對華出口成為新增長點。由于烏克蘭的重工業企業設備老化、技術陳舊,要進行改造和更新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這又是烏克蘭所力不從心的。所以烏克蘭目前借助于資源互拼、回收設備用等形式,贏取外匯,這一措施直接導致烏克蘭過度依賴進口,自身產業負荷不斷削弱。
(六)澤連斯基(2019-? )
自1991年克拉夫丘克執政,到1994年庫奇馬,再到2005年尤先科和2010年亞努科維奇,直至波羅申科以及剛競選成功的澤連斯基,政局更迭不斷,經濟亦是起伏不定。自2013年11月起,烏克蘭危機爆發,隨后局勢瞬間萬變,前總統亞努科維奇出逃,一年后,國家政體回歸議會總統制。頻繁的政局變化對經濟產生了不利的影響,但在各個政權執政期間,其與中國的政治經濟關系均取得了一些重要進展并具有不同的特征。目前,烏克蘭已經選舉產生新的國家領導人,然而新總統面臨很多國內國際的政治經濟難題。這也導致在烏克蘭實施的議會總統制度下,權力過于分散,總統的執政權受到了較大的局限。同時,從國際環境上看,烏克蘭與俄羅斯分離、向西方靠攏的聯盟方式仍然延續。現任總統澤連斯基主張烏克蘭早日加入北約,然而烏克蘭想完全擺脫俄羅斯的影響,全面西行,也絕非易事,不管是誰執政都很難解決這個問題。澤連斯基在烏東部問題上的立場相對溫和,另外烏克蘭經濟上也存在如經濟轉型不成功、出口戰略無成效和能源危機等諸多問題期待解決。
三、總結
中國和烏克蘭建交以來,兩國政治經濟交往日益頻繁,政治互信不斷加強。盡管烏國家領導人經過六次更換,新政府盡量保持政治經濟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從而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發展成果,同時也存在了一些問題隱患。無論烏克蘭處于何種時期,中方支持烏克蘭的獨立自主與和平發展;在經濟上務實合作,相信中國和烏克蘭政治經濟合作關系會在新時期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龍云飛.烏克蘭經濟陷于困境的原因及未來走勢分析
[2]張弘.“一帶一路”建設發展報告2018
[3]哈星華.中國與烏克蘭經貿關系:現狀、特點與前景
[4]SIETRAKOVA ANASTASIA.后烏克蘭危機時代的中烏政治經濟關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