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才華 黃國豪


摘要:肇慶市作為粵港澳大灣區“9+2”規劃城市之一,借此契機,發揮自身優勢,探尋新的經濟增長動力成為關鍵。本文闡述了互聯網經濟的內涵,分析了互聯網經濟對肇慶市經濟增長的影響,并通過構建VAR模型,進行實證分析,深入探討互聯網經濟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影響,最后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經濟;經濟增長;VAR模型
一、肇慶市經濟發展狀況
肇慶市位于廣東省中西部,毗鄰廣州等一線城市,位置優越,互聯網經濟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空間。近十年以來,肇慶市經濟總量呈持續增長的態勢,2017年,肇慶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200.61億元,同比增長5.2%。另外,到2017年底,肇慶市常住人口達到411.54萬人,同比增加3.08萬人,城鎮常住人口數量達到192.52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是為46.78%。2017年肇慶市實現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22360.0元,同比增長8.7%。這為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較大的市場空間。
二、互聯網經濟的含義
根據當今學者觀點,本文從三個方面來解釋互聯網經濟的內涵。第一,在技術上,是在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經濟活動;第二,在經濟運行上,以信息化和全球化為背景,把互聯網經濟產生的影響延伸出來;第三,在經濟形式上,互聯網經濟幫助產業轉型升級,逐漸覆蓋到生活的每個地方,轉變發展方式,為經濟新形式的形成助力。
三、互聯網經濟對肇慶市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強化了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近年來,互聯網經濟發展迅速,肇慶市互聯網行業不斷產生,許多當地的消費者也不斷利用網絡平臺進行購物,進一步帶動了居民的消費。同時,互聯網經濟對過往的交易方式轉變提供了動力,進一步提升交易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為居民消費節省更多的時間和成本,并且可以為消費者提供豐富的購物體驗,進一步推動肇慶市居民消費水平的快速提升,從而促進肇慶市經濟的不斷發展。
(二)有利于產業結構優化
肇慶市擁有許多的電子商務企業以及互聯網產業聚集區,包括三榕跨境電子商務園區、華南智慧城以及廣東智慧物流等重點示范基地。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以及互聯網相關產業的不斷發展,進一步促進了肇慶市經濟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從而推動廣東城市空間結構的轉型與優化,為廣東經濟轉型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互聯網經濟對肇慶市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
(一)VAR模型檢驗
VAR模型是克里斯托弗·西姆斯(Christopher Sims)提出的一種計量經濟模型。通過建立非結構化的方程來形成模型體系,并將內生變量的滯后項進行回歸分析,從而判斷內生變量的當期值以及時間序列,來評估變量間的動態關系。
(二)變量選取和模型構建
1.變量選取:為了讓研究更有針對性,本文只把互聯網經濟規模(Inx)、國民生產總值(GDP)以及第三產業值(Y)納入研究范圍,互聯網經濟規模用于衡量互聯網經濟,肇慶市生產總值和第三產業值(Y)用于衡量經濟增長。
2.構建模型:模型的方程為Y=GDP=Y(Inx),表示互聯網經濟對經濟增長產生的影響。為了分析的方便性,對方程統一處理為:
LNY=LNGDP=A1+A2LNInx+b,b表示隨機擾動項
3.數據說明:通過查閱肇慶市歷年統計年鑒,本文選取了肇慶市1990-2017年的相關數據作為數據樣本,利用Eviews8.0對數據進行處理。
(三)實證檢驗
1.單位根檢驗和協整檢驗
首先,利用時間序列上的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通過采取ADF單位根檢驗,來進行平穩性檢驗,通過Eviews8.0軟件進行檢驗,結果顯示變量LNGDP、LNY和LNx的ADF統計量都大于5%和10%的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即存在單位根,具備不穩定性序列。然后,對變量進行協整分析,LNGDP、LNY和LNx為不平穩性序列,并且都是一階單整序列。由于可能存在兩者間的線性組合為平穩的情況,因此,本文通過極大似然估計法進行協整關系檢驗,滯后期為1。表明在顯著性水平為5%下,結果表明,協整關系存在于兩個變量之間,VAR模型建立的條件得到滿足。
2.VAR模型估計
模型中的待估參數和自由度受滯后階數所決定,體現模型是否具備的動態特點。通過Eviews8.0軟件,得出圖1模型中的五個指標,包括LR、FPE、AIC、SC以及HQ。由圖1可知,五個指標均所選擇的最優滯后階數為2,本文可以對VAR模型進行構建。
根據Eviews8.0分析結果,建立互聯網經濟與經濟增長的VAR方程如下:
LNGDP=1.0264·LNGDP(-1)+0.2134·LNGDP(-2) + 0.0349·LNX(-1)+0.0593·LNX(-2)-0.4645·LNY(-1) - 0.0267·LNY(-2) + 1.0740
3.穩定性檢驗
VAR模型的構建只有確保其穩定之后,對模型才能夠構建脈沖響應圖形來進行分析。假如模型中全部AR特征根倒數的模小于l,則該模型具備穩定性。通過觀察全部AR特征根倒數的模都位于單位圓內就可以。經軟件檢驗,VAR模具備穩定性條件。
4.脈沖響應分析
用脈沖響應圖形來分析變量間的動態關系,具體表現在它的沖擊方向、幅度以及持久性上。
上圖表明,GDP在對其自身的沖擊反應上影響明顯,具體表現在當期產生了0.18個正向反應,但在之后的第二期中下降到0.12個負向反應,波動明顯,在之后沖擊反應趨于平穩。而GDP對lnx的沖擊反映當期值為0,第二期出現了0.07個正反應,往后則顯現平穩下降的狀態,表明這種影響存在時間滯后性。
在lnx對GDP沖擊反應圖上得知,具體表現在當期出現0.1個正向反應,往后體現出一減一增規律。同時,從lnx對lnY的沖擊反應表明,在當期值為0,而在第四期出現了0.2個正反應,往后趨于平穩狀態趨勢。
5.結果分析
結果表明,互聯網經濟對GDP會產生影響作用。它們間的關系是具有正相關關系。另外,互聯網經濟對經濟增長存在時間滯后性,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在整體上對推動經濟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所以,要關注互聯網相關產業的發展,加快互聯網經濟發展進程,從而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1.互聯網經濟對肇慶市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互聯網經濟實現了資源的共同享用,提升了行業間的競爭力,使得經濟發展的效率進一步提升;互聯網經濟實現了時間與空間的相互轉化,提高了生產要素的流動性,實現了資源的有效配置;互聯網經濟實現了網絡平臺的智能化,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經濟效益;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加快了企業合作進程,不斷擴大企業規模,形成產業集聚空間,從而產生經濟規模效益。
2.互聯網經濟推動了產業的相互結合,為經濟的發展注入活力;互聯網經濟也創造了許多技術創新,為產業的發展提供技術保障,助力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
3.互聯網經濟可以帶動經濟的發展。收集肇慶市近20年的數據,建立肇慶市GDP總量、第三產業產值(Y)與互聯網經濟規模(X)的計量模型進行了檢驗,結果表明: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對肇慶市經濟具有非常明顯的正向作用,表明互聯網經濟對肇慶市經濟的增長有促進作用。
(二)政策建議
1.完善制度建設,形成良好的市場環境
(1)國家要加強相關法制建設,建立互聯網平臺,進一步保障技術發展的創新;制定的監管體系,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氛圍;加大科研投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創新發展機制;發揮互聯網在產業轉型中的優勢地位,不斷保持新興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活力,推動傳統產業全面改造,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目標。
(2)加大政策指導力度,只有規范的制度健全的法律體系,才能保證市場環境的健康發展,從而促進互聯網經濟沿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前行。與此同時,要加快制定互聯網發展的戰略目標,加快制定信息安全相關的法律制度,營造良好的互聯網經濟市場環境,指導互聯網經濟健康發展。
2.強化互聯網產業化建設,不斷推進互聯網普及
(1)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調整產業結構,整合互聯網相關資源,推動地區間的經濟協調發展。同時,推動生產方式的轉變,減少網絡費用,降低網絡成本,擴寬網絡覆蓋率。
(2)以政府為主導,做好信息安全監督工作,保障互聯網平臺安全,維護網絡良好秩序,加大打擊力度,制定完善的信用評定體制,從而維護互聯網秩序的穩定。
3.加大扶植投資力度,充分發揮中介橋梁作用
(1)加大資金扶持,為創新產業的發展提供資金條件。同時,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引導社會資金流入互聯網經濟發展中;加大政策鼓勵,建立健全互聯網經濟發展投資體系,推動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
(2)發展教育,建立人才培養機制,積極開拓投資渠道,構建互聯網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為互聯網經濟發展的發展奠定人才基礎。同時,政府要健全的市場體系,轉變發展思維,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
4.推動產業融合,優化產業結構升級
(1)加快產業間的相互結合,不斷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廣東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保障。同時,深化制度改革力度,完善互聯網經濟相關發展政策,從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2)推動綠色發展,促進經濟結構的發展優化。同時,要切實注重互聯網與服務業的相互融合。充分利用互聯網發展方式,加大對第服務業的改造力度,使傳統服務業更加生活化,從而提高用戶體驗。
參考文獻:
[1]張勇.互聯網發展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D].安徽:安徽大學,2014.
[2]郭佳妮.互聯網經濟與我國產業轉型升級[J].財經界(學術版),2017(01)
[3]向蓉美.互聯網產業對國民經濟影響的投入產出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8(11)
作者簡介:
張才華,漢族,碩士,中山大學新華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國際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