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國超
摘 要:在兒童時期,同伴是他們交往的重要因素。對留守兒童來說,伙伴對他們更重要,當父母外出的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的一些基本交往需求不能從父母那里獲得,又不能從監護人和老師那里獲得時,他們往往把需求的滿足投向同伴。同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給他們安慰,緩解他們交往的壓力。因此,我們尤其關注農村留守兒童交往能力。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人際交往;交往困難
但縱觀當下,留守兒童在于同伴交往過程中的問題也是層出不窮,似乎并未起到彌補他們家庭關愛缺失的作用。一方面源于留守兒童的同伴都是同齡人,在社會交往閱歷、交往能力和技巧等方面并不能夠指導留守兒童。另一方面,沒有父母的監督與管束,缺乏正確的引導,留守兒童自由度高,交友選擇往往不夠謹慎,在社會交往上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即時性和沖動性的特點,很容易流入一些社會不良群體中,從而形成一些不良行為習慣,這對他們交往的正常發展,交往的社會化極為不利。接下來筆者就主要從留守兒童交往困難的癥狀和解決策略兩個維度進行重點探討。
一、農村留守兒童交往困難癥狀
(一)心理障礙產生交往恐懼
兒童由于其所處年齡階段的特殊性,可能出現欺負或被欺負的情況,而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一方或雙方長期不在身邊,多處于被欺負的地位。有時即使受到同伴言語或身體方面的較為嚴重的欺負,他們也可能不敢聲張、反抗,多是想方設法躲避或逆來順受。焦慮是留守兒童時常表現出的心理現象。在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他們往往說話吞吞吐吐,過于謹小慎微,害怕說錯話、辦錯事而受到同伴的嘲笑,總是憂心忡忡。
(二)情緒不穩定產生交往錯誤
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在外打工,一般是從事“藍領”工作,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久,本身已十分疲憊,沒有太多精力與身在家鄉的孩子進行溝通。電話交流時往往關心的是子女的飽暖、學習成績等問題,對其情感方面的需求關注不夠或基本沒有關注。這類兒童有一種強烈的被拋棄感,認為父母不要自己了,容易產生對父母只顧賺錢不照顧自己的怨恨,從而產生嚴重的逆反心理,認為大家都虧欠自己。一旦被同伴激惹、同伴犯一點點小錯誤或對同伴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他們就可能出現過激反應,表現出較明顯的攻擊行為,謾罵或毆打對方,有時甚至給同伴造成較為嚴重的傷害,對老師的管教也置之不理或很不服氣。
(三)情感缺失結成交往“小團體”
兒童容易因共同愛好和類似境遇而結成“小團體”,其成員之間相互影響,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留守兒童之間可能因更容易交流而形成“小團體”。如果“小團體”中的某個或幾個成員不喜歡學習某一科目,其他成員也可能會對這門科目產生抵制;如果其中一個或幾個成員輟學打工或離家出走,其他成員也可能會模仿或應邀同去。
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交往困難的策略
(一)關注兒童的心理發展,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
留守兒童由于常年不能與自己最親的父母在一起,一般性格會比較孤僻,遇到不順心事不愿意和別人說,也不知道和誰說,也沒有人可以幫助自己排憂解難。如果孩子們一直都不能敞開心扉說出自己的內心話,很容易導致抑郁的情緒,產出焦慮的心理。作為學校的主心骨,班主任應該定期與學生私下交談和溝通,用溫情的言語感染學生,在談話的過程中進一步去認識學生的內心,可以適當開導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溫暖和愛。同時,讓他們埋藏在心里的困擾得以化解,排除心理障礙,擁有健康的心靈。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充當維系家長和兒童情感交流的紐帶,可以向外出務工的父母進行電話家訪,及時告知遠方的家長,孩子在校的情況,讓家長多了解自己小孩的心理狀況,同時也要提醒家長多關心家中的孩子,要抽出時間回家看看孩子,這樣留守的孩子能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自己的父母對自己的關心。
(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指導同伴交往
相關政府機構和學校要積極主動,做好防控結合工作,即一方面要加強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疏導,防止其不適應同伴交往,心理健康狀況出現惡化; 另一方面,對于父母沒有外出家庭的兒童也要進行適時的心理干預,預防此類兒童的正常同伴交往活動可能會由于父母外出而出現惡化。此外,也要考慮男女兒童的不同特點,針對父母外出對其的不同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應加以區別對待,制定針對性較強的“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幫扶計劃。如針對女孩,應給其提供一個更為寬松的成長環境和同伴交往氛圍,引導其進行正常的同伴交往; 針對男孩,應注意從同伴交往的細枝末節做起,提高其自理能力和心理調節能力。
(三)留守兒童的社區支持,讓留守兒童在交往中獲得支持
農村社區是以血緣和地緣關系為紐帶的熟人社會,也是留守兒童社會活動的主要場所,社區成員的引導對留守兒童的性格發展、人際交往能力也具有重要影響。因此,我們主要可以從如下方面著手:一方面要加強社區建設,比如,在當地建立留守兒童中心,專注留守兒童事務。可以先進行試點工作,依托村干部、退休教師、社工志愿者等成立骨干幫教小組,關心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思想、心理和人際交往等各個方面,并形成體系,和留守兒童結對幫扶,開展走訪、談心、輔導、管理等活動,讓留守兒童得到親人般的關懷和師長般的教誨;另一方面,要開展社區互助網絡,提倡鄰里互幫互助等方式,讓留守兒童雖然沒有父母的陪伴,也一樣能感受到愛的溫暖,心里充滿愛的能量,性格、心理就能正常發展,在互幫互助中也提高了人際交往能力。
一言蔽之,交往是兒童成長必不可少的環節,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指導留守兒童正確交往,是我們當代教師的必要工作。只有我們持之以恒地付出和堅持,才能為農村留守兒童織就一片美好。
參考文獻:
[1]宋淑娟,張影.班級人際環境對留守兒童自尊的影響[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02)
[2]范方,桑標.親子教育缺失與“留守兒童”人格、學績及行為問題[J].心理科學.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