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金 卜時忠 李坤
摘要:隨著農村社會經濟以及現代農業管理要求的發展,以土地托管為核心的農業服務體系解決了家庭經營的細碎化問題,開辟了傳統的土地流轉之外實現農業適度規模化的新途徑。本文從個人特征、從業特征和生產特征三個方面,探討不同兼業程度下農戶參與土地托管意愿的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兼業程度;土地托管;農戶響應機制
中圖分類號:F3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9)10-0006-02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化土地改革。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多種形式的大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從而,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對此給出了一個清晰的路線圖。并對2020年、2035年、2050年三個時間節點要達到的目標進行了系統規劃。因此,完善以土地托管為核心的為農服務體系,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迫在眉睫。土地托管是重要的服務模式之一,以土地托管為代表的農業規模經營模式,可以確保農業生產經營效率前提下的土地規模化和專業化生產。在我國,土地托管作為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型土地管理模式,不僅創新了農村土地利用方式,而且符合農業適度規模化的要求,為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新方向。
二、相關理論概述
(一)農戶兼業程度的劃分
農戶兼業程度是指農民從事非農業產業,并在從事農業的同時從非農業產業獲得相應收入的程度。農戶分化是以農戶收入結構的分化為基礎的,農戶由經營農業的純農戶逐漸分化出亦工亦農的兼業戶和非農戶,從而演化出了純農戶、兼業戶、非農戶這種分類方式(李憲寶。2009)。由此可以看出農戶分化的實質是兼業化,本文依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所2002年分類標準,根據農戶的農業收人占家庭總收入比重將農戶分為四類:農業收入占家庭總收人95%以上為純農戶,農業收入比重在50%~95%之間的為一兼農戶,農業收入占家庭總收入5%-50%之間的為二兼農戶,農業收入比重在5%以下的為非農戶。
(二)土地托管的內涵
土地托管是指無耕種能力的或者不想從事土地經營管理的農戶將相關業務交給土地托管公司經營的一種社會化農業服務形式。作為農業基層生產服務組織,土地托管這種新興模式既可以保證農戶對土地的所有權,又可以獲得相應的土地經營收益,農戶對其土地依法享有經營權。只是把部分或全部的農田管理委托給土地信托組織,以便農民可以擺脫農業活動同時享受土地帶來的收益。
目前來看,我國的土地托管主要分為全托管和半托管兩種模式。不同的托管模式適用于不同的農戶,全托管模式主要服務于家庭中缺乏勞動力以及無法從事相關生產經營的農戶,而半托管模式主要是為農戶提供相應的服務項目,土地托管服務組織收取相應的服務費用,土地經營產生的其他收益依然歸農民所有。
三、不同兼業程度下農戶參與土地托管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
農戶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是理性的。農戶樂意參與土地托管的核心是家庭收入是否能夠達到最大。本文梳理了以前關于土地托管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個人特征、從業特征和生產特征三個方面。嘗試探索不同兼業程度下農戶參與土地托管意愿的影響因素。
(一)個人特征
個人特征主要從農戶的健康狀況、勞動者的受教育程度、農戶的年齡三個方面考慮。農戶身體的健康與否決定了其是否參與土地的生產經營活動,一個健康的身體素質是勞動者進行土地耕種的根本。健康的身體狀況對于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和非農生產活動都具有極大益處,但是健康狀況良好的農戶在非農領域獲得的收益相對高于農業領域,因此他們傾向于脫離農業,流人非農業部門工作,在這種情境下,土地托管就受到了廣大農戶的青睞。相對而言,健康狀況較差的農村家庭在城市工作的機會將減少,從而在其能力范圍內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在這時,農村家庭更多的是不愿意參與土地托管。然而,當農戶的身體素質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需要,農戶會增大土地托管的意愿以確保他們能夠通過耕地保證生活。
勞動力文化素養的提高,一方面,他們會降低對土地耕種的精力和時間的耗費,而傾向于進城務工,從而愿意選擇土地托管這種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另一方面,文化水平較高的農戶其思維方式較為開闊,易于接受土地托管這種新鮮事物,更容易接受土地托管。
年齡作為影響土地托管開展的一個因素,往往沒有確切的聯系。年齡的增長是致使身體素質下降的重要因素,因此,年紀大的農戶不宜外出從事非農活動,只能從事相應的農業生產,從而不愿參與土地托管。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到一定程度,身體素質的下降無法支撐其繼續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這時候參加土地托管的意愿就會更強烈: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農戶越年輕就越容易獲得相對較高的非農收入,從而更加樂于選擇土地托管。
(二)從業特征
愿意且易于務工、崗位的薪金水平都是從業特征包含的主要方面。總的來看,盡管非農領域的收益普遍高于農業領域收益,但是兩者之間的收入差距并不是決定農戶務工意愿的唯一因素,農戶的務工意愿需要在衡量總體收入的基礎上做出選擇。如果農戶愿意且易于務工,則其薪金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就會增加,而相應的農業生產收人就會減少。外出務工收入的不穩定會致使農戶將土地收入視為維持家庭生計的穩定源,但因為缺少相應的經營管理時間,所以往往選擇將土地承包給他人,從而導致了農戶土地收益的下降。但是選擇土地托管,不僅可以保證農戶的土地收益。而且可以使其獲得更高的非農收入。由此可見。農戶愿意且易于務工,相應的薪金水平越高,參加土地托管的意愿越強烈。
(三)生產特征
生產特征主要反應農戶現有耕地面積、農業器具配備情況、農戶對土地托管的認知情況。兼業農戶的耕地規模一般在十畝(1畝=666.67平方米,下同)左右不等,其主要是取決于村集體耕地數以及家庭人口數,但是農戶的耕地規模與其是否偏愛土地托管之間沒有明確關系。在農戶家庭中農業器具相對齊全或者家庭有足夠的勞動力的情況下,即使農戶的耕地規模相對較大,也會選擇獨立完成耕種作業。其參加土地托管的意愿就會降低,但是當農戶耕地規模達到一定程度,相應的時間和精力投入也會增多,農戶在非農領域高收益的吸引下會傾向于參加土地托管。相反。如果農戶家中勞動力缺乏,加之缺少必要的農業器具,就會熱衷于參加土地托管。而農戶對土地托管這種社會化組織形式的認知,往往難以真切領會其帶來的長遠利益,從而消減其參與土地托管的意愿。
四、提高農戶參與土地托管意愿的政策建議
(一)加大農戶對土地托管的認知程度
土地托管還沒有得到完全的推廣,興起的時間也比較短。即便是在開展土地托管的地區,許多農戶對土地托管的認知也存在偏差,而對土地托管的認知程度是決定農戶是否選擇土地托管的關鍵,因此加大農戶對土地托管的認知程度迫在眉睫。政府可以通過利用當地新聞媒體報道、加強宣傳彩頁印刷、安排農業科技講座、實行土地管理優惠政策等各種形式打消農戶對土地托管的疑慮,讓他們清楚地認識到土地托管的益處,從而引導其自愿選擇土地托管服務。
(二)拓寬農戶就近從事非農生產經營活動的渠道
伴隨著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速度也在不斷加快,從而導致農戶在非農領域獲得的收益超過農業領域,但是從事非農生產經營活動的收入不具穩定性,一旦不能在非農業生產領域獲得收益,同時又喪失對土地的經營權,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導致農戶面臨內外交困的糟糕局面。如若拓寬農戶就近從事非農生產經營活動的渠道,在附近從事非農生產之余還可以進行簡單的農業生產,而對于特別繁重、十分占用勞動力的農業活動可以委托生產合作社進行土地托管,不僅可以提升農戶的家庭總收入,而且還有利于參與這種半托管的土地托管形式,從而提升農戶參與土地托管的積極性。
(三)加大對土地托管形式的創新力度
農戶參與土地托管意愿的影響因素各不相同,所需要的土地托管形式也各不相同。土地托管也是近些年才提出,在農戶中還沒有得到完全的推廣,所以土地托管形式較為單一,并不能完全滿足相關利益主體的需求。兼業農戶中長期從事非農生產活動但又不希望將士地使用權流轉,通常會選擇全托管的土地托管形式,而兼業農戶中選擇就近務工又缺少相應的農業器具的,這時往往會選擇半托管的土地托管模式。對于種糧大戶,其主要的收入來源就是土地,目前土地托管組織提供的全托和半托管兩種服務模式并不能吸引他們的目光。土體托管組織如何向不同兼業程度的農戶提供個性化、定制化的托管服務,不斷創新土地托管模式以滿足農戶的實際需求就顯得尤為重要。
(四)完善推進土地托管的政策法規
土地托管作為農業領域中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的社會化服務模式,它是從金融資本領域的信托概念中衍生出來的,目前國家尚未出臺比較系統完備的政策法規。作為土地托管機構,應大力完善內部經營制度,規范土地托管的實施行為。而作為政府監管部門,不僅要規范土地托管組織行為,而且還要為土地托管組織的發展完善提供相應的政策引導。同時,開展土地托管這種社會化生產服務模式關系到政府、托管組織、農戶等多方利益主體,要以農戶收益最大化為導向,協調好各方的角色關系,讓托管組織得到相應利潤。讓農戶得到切實收益,造就一個雙贏乃至多贏的存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