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營 孫京南
摘要:在我國高鐵經濟建設過程中,馬克思流通時間理論起到了重要指導作用。通過分析高速鐵路,了解我國當前高鐵經濟的發展概況,根據馬克思流通時間理論對高鐵經濟的啟示,系統分析高速鐵路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指出我國高鐵經濟存在四種效應,即虹吸效應、過境效應、錯配效應和沖擊效應,最后提出如何發揮高鐵紅利的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馬克思;流通時間;高鐵經濟;區域經濟
中圖分類號:F5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9)10-0057-02
一、當前我國高鐵經濟概況
高鐵是高速鐵路的簡稱,一般是指列車的運行速度達到200km/h以上的鐵路系統,和諧號、復興號的出現被視作傳統鐵路的重大突破。高鐵運輸的特點:速度快、安全性高、能耗低、污染性小、占地面積少、正點率高、客運量大、舒適方便。
第一條高速鐵路出現在1964年。之后國內外廣大學者就開始研究高鐵對經濟的影響,高鐵經濟的概念應運而生,但是至今國內外文獻對高鐵經濟的定義都沒有給出統一的說法。在國內較早提出“高鐵經濟”定義的是劉繼廣和沈志群(2011),高鐵經濟是指由于開通高鐵帶來的交通便利,促使人、財、物等要素沿著高鐵沿線加速流動,最終達到一種優化資源配置進而提高要素生產率、實現聚集發展的新的經濟狀態。杜純布(2011)提出,高鐵經濟主要是指通過利用高鐵帶來的巨大優勢和發展機遇,能夠提高貨流和人流的效率,在最大程度上把各大城市連接起來,充分發揮交通基礎設施的橋梁作用。高鐵經濟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要素的集聚與流通:另一個是要素的資源配置和優化。高速鐵路主要通過影響資源的優化配置和資本的周轉流通等方式。對地區產業結構的調節產生影響,進而促進經濟的發展。
二、馬克思流通時間理論對高鐵經濟的啟示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很喜歡拿鐵路當例子,甚至多次提到交通運輸工具改良的問題。交通運輸工具的改良,會絕對縮短商品的移動時間:但不同的商品資本或者向不同的市場移動的同一個商品資本的不同部分,通過移動在流通時間上發生的相對差別不會消失。不過。交通運輸工具的發展,使得這種相對差別將以一種和自然距離不一致的方式而發生變化。運輸工具的發展,不僅使空間運動加快了,而且也使空間距離在時間上縮短了。交通運輸工具的發展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進步會縮短商品的流通時間,高鐵的出現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應。不僅促進了沿線區域經濟的增長,而且調整了產業結構。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改進交通工具是縮短流通時間的主要方法。近五十年來,在交通方面發生的重大變革,只有十八世紀下半葉的工業革命才能與之相比。在陸地上,鐵路已經超越了碎石路的地位?!痹隈R克思生活的時代,英國的火車只能用蒸汽機作為動力。但馬克思大膽設想,如果用電力取代蒸汽,火車的運行速度就可以大大提升,進而使得交通運輸工具進一步改良,這一飛躍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現如今高鐵的發展正是印證了馬克思的預見。在縮短流通時間的要求下,“復興號”應運而生,進而促進了高鐵經濟的發展。
馬克思認為,流通時間與資本的增值是負相關的,流通時間越長,資本的效率就越低;流通時間越短,資本的效率就越高。正如馬克思所說,“流通時間越等于零或近于零,資本的職能就越大,資本的生產效率就越高,它的自行增值就越大。”流通時間與資本增值的負相關性在高鐵經濟中體現得更為明顯。我們要充分利用高鐵速度的優勢條件。有效縮短資本的流通時間。創造更高的價值。
三、對于高鐵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分析
關于馬克思流通時間理論的文獻有很多。關于高鐵減少流通時間的文獻也有很多。但是在馬克思流通時間理論視角下對高鐵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研究卻很少涉及,接下來我們分析一下高鐵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高鐵直接拉動社會投資
高鐵作為一種具備多種優良經濟特性的交通工具,具有很高的建設成本。由數據表明:普通鐵路的建設成本大概在2000萬元/公里,而高速鐵路的建設成本大概在1億元/公里,在單位建設成本上,高速鐵路大約是普通鐵路的5倍。政府通常采用PPP的投資模型來解決高昂的建設費用,即高鐵直接拉動社會投資。由經濟學基本原理可知,政府對基礎設施的投資,在后期可以對經濟增長產生巨大的乘數效應,該乘數效應的大小主要取決于該區域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對高速鐵路的投資主要通過該乘數效應促進經濟增長。
(二)高鐵增強區域競爭優勢
健全的交通基礎設施會推動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廠商的目的是盈利,它們在建廠時,首先要考慮的就是運輸成本的多少。因此廠商更愿意在交通設施完善的區域建立工廠,會大大降低運輸成本。良好的交通基礎設施可以促進產業集聚,所以,為了不斷促進地區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廠商更愿意在高鐵經過的地區建廠。同時,某市高鐵的普及程度會提升人們對該城市的整體印象,使得各種經濟要素資源向該城市集聚,進而提升該城市的整體競爭優勢。調節城市的經濟結構。
(三)高鐵加強區域之間聯系
高速鐵路提高了沿線區域的可達性,使得區域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同時可達性的提高使得區域之間運輸成本降低,進一步促進沿線區域的經濟發展。高鐵打破時空間隔。例如:鎮江的居民雖然在南京買不起房子。但是可以選擇居住在鎮江市、工作在南京市,從鎮江市到南京市的高鐵路程僅僅需要20分鐘,交通成本與購房成本相比低很多。高速鐵路加快了鎮江和南京的人口流動,同時也促進了鎮江的就業,結構性失業率明顯降低。
(四)高鐵降低交易成本
交易雙方信息的不對稱在根本上導致了交易成本的增加:交易雙方在交易前,離得比較遠,無法立即進行洽談;交易雙方在交易時。都為了盈利不會告知對方完全的商品信息;交易雙方在交易后,由于離得遠,無法監督對方是否嚴格按要求履約。高鐵的出現使身處異地的買賣雙方可以快速到達約定地點,完成交易,降低了整個地區商業活動的交易成本,也就是降低了資本的流通費用。高鐵提高了沿線區域商業活動的運行效率,促進了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所以,當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可以被解決時,交易成本就會有效降低。
四、當前我國高鐵經濟存在的問題
高鐵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社會進步,現如今,中心城市飛速發展,一些小城市的經濟日漸萎縮,主要表現出了以下四種效應。
(一)虹吸效應
城市間的發展存在梯度落差。人才、能源、資源等要素向條件更優越、環境更美好的地區集聚,這種現象稱為“虹吸效應”。高鐵的開通使城市間的時空距離縮短,次發達城市的人才和資金會向發達城市集聚,這種“虹吸效應”使得次發達地區的經濟越來越落后。政府應該充分利用中小城市自身特點和優勢,調整產業空間布局,進行差異化特色發展,加快區域融合發展;政府應該積極把人才、資源引向次發達地區,借助便利交通,組建城市群或城市間一體化,形成“反虹吸效應”。
(二)過境效應
當人流、資金流、物流、信息流在某地區經過時。僅僅是經過,并沒有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這種現象稱為“過境效應”。某些城市打著旅游城市的旗號將游客吸引到此處。游客并沒有感受到當地旅游的價值所在,以后就不會再來第二次。也不會向朋友推薦此處,來的人就會越來越少。導致旅客外流、消費外移。要加快打造高質量旅游環境,把游客的心留在此處,吸引他們再次光臨,同時,也要優化營商環境、提升購物品位,刺激游客消費,將經過此地的人流、資金流等留下,轉化為以消費、投資等為主體的優勢。
(三)錯配效應
不同物類在邊際產出價值時產生的不對等效應,稱之為“錯配效應”。改革開放以前,城市規劃中就沒有考慮到高鐵的出現,導致城建規劃不合理,部分地區建設鐵路有難度,此時就會發生資源錯配及要素錯配的問題。建議政府各部門要統籌規劃,在實現規劃目的的同時。也要考慮到長遠的發展,要為了發展而修路。相關部門要提前做好規劃,充分利用高鐵站點,發揮好高鐵對地區產業的帶動作用。
(四)沖擊效應
高鐵的快速發展已經對陸路、水路、航空等運輸業造成了一定沖擊。與航空運輸業相比,高鐵價格便宜、總時間相差不大,地理位置也占據很大優勢,飛機場一般建在偏遠的郊區,市區到飛機場的時間加上提前候機的兩個小時再加上飛行的時間,極可能超過了乘坐高鐵的時間。與飛機相比,國內旅客在一定空間距離內更喜歡乘坐高鐵出行。同時。對于部分低收入乘客也會產生“沖擊效應”。隨著高鐵的普及,普速車次減少,很大部分收入低的乘客很難接受高鐵的票價,必然導致低收人群體“被高鐵”。低收人群體對出行的時間往往沒有那么多要求,他們只想要便宜出行。鐵路部門在普及高鐵的同時,也要適當考慮到低收人群體,普速列車的存在還是很有必要的,適當增加普列,降低“沖擊效應”帶來的影響:
五、如何發揮高鐵紅利
現如今,我們要充分認識到高鐵的外部效應,正的外部效應繼續保持,負的外部效應積極引導成為正的外部效應,最大限度地發揮高鐵紅利,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一)明確城市功能定位
上海鐵路局是擁有高鐵數量最多的一個局,這與江浙滬的經濟發展與地理區位是分不開的。高鐵時代。就要充分利用城市群和城市間一體化的優勢,優化資源配置、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明確城市功能定位。結合各城市區位特點、環境承載力,防止區域間出現錯配效應。
(二)優化產業布局
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加快經濟轉型發展,提升區域競爭力。我們要充分利用高速鐵路的布局。鼓勵發達地區的產業部分轉移到次發到地區。全面優化產業布局。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同時,我們也要充分發揮中小城市自身的優勢,在實現差異化發展的前提下,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我們要緊緊抓住高速鐵路的發展機遇,逐步縮小地區間的差距,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當地政府也要積極制定人才引進戰略,防止經濟落后地區出現虹吸效應,要協調地區均衡發展,防止出現反虹吸效應。
(三)加強平臺建設
高鐵經濟發展依賴于流量經濟。我們要加強高鐵平臺建設、提升服務水平。盡管高鐵服務已經不錯。但是與航空公司的服務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我們要抓住流量經濟帶來的資源。在人才招聘時,重點引進金融、保險、會計及法律等專業的服務型人才,提供專業化的服務,進而提升構建高鐵專業服務體系。我們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和市場的引導作用,建設專業、一流的流量經濟平臺,加快“流量經濟”向“留量經濟”轉變。
(四)建立合作機制
高鐵作為新型、快速的交通運輸工具,縮短了資本的流通時間,無疑將會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各地區要加強合作,當地政府與鐵路部門也要加強合作。讓鐵路部門多多宣傳當地的旅游景點,吸引更多的游客,促使文化旅游業快速發展。同時,也要加強長三角區域與中西部其他區域融合,加強地區間要素流通,借助高鐵推動區域旅游業高質量發展,進而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