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洵瑜
【摘 要】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與新課改政策的不斷深入推進,社會對高中校園實行素質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高中音樂作為實行素質教育的關鍵學科,長久以來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積極參與性并沒有得到快速提高。對此,本文從新課改政策要求的角度下,闡述高中音樂應如何改進教學方法,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音樂;教學方法與策略
音樂是一門藝術學科,新課改要求在傳授音樂知識的同時,要貫穿培養高中生對藝術情感的認知與表達,減輕由于升學帶來的各種學業壓力,促進對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與發展。因此,高中音樂教師必須對教學方式進行創新與改革,使音樂教育更加完善,發展更加快速。
一、新課改政策下高中音樂實施教學改革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高中音樂作為一門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藝術類課程,應當是最注重開發學生的藝術潛能,并培養學生個性發展的學科。因此,高中音樂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性格差異,深入了解高中生的成長、學習環境,以學生為主體,順應時代潮流,創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法。
新課改政策的實施,對培養高中生的藝術情感和藝術鑒賞能力,豐富人格,陶冶情操,提高身心素養,促進高中全面素質教育的實施,都有重要意義。
二、傳統教學理念下高中音樂教學問題與教學現狀
傳統的高中教育理念受到應試教育的大環境影響,一切教學方法都為學生的高考成績而努力,因此,作為不參與高考的音樂課程,長期處于高中教育的邊緣地帶,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也沒有保證。
傳統高中音樂的教學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音樂教師沒有教學壓力,學生對音樂課程的參與度也不夠,導致課程的教學目標模糊,教學計劃落后于時代發展。其次,音樂教師的教學手法過于單一。音樂教師的傳統教學步驟分為講解和欣賞兩個部分,先介紹音樂作者,再介紹創作背景和表達的感情,最后播放音樂請學生欣賞;如此循環往復,學生自然會覺得枯燥無聊,提不起興趣。最后,音樂課程沒有設置評價標準。因為傳統理念中把音樂課程當作學生放松休息的“附帶”課程,只抓常規學科的學習成績;沒有評價標準,既無從得知學生的學習狀況,也不知道教學應如何改進,造成了音樂課程止步不前的教學現狀。
三、高中音樂教學改革策略
1.注重因材施教,培養學生個性發展
因材施教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是新課改政策中的重要觀點,即高中音樂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和個性化,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性格特點,滿足因材施教的前提需要;平等、公平地對待每位學生,再根據學生特點制定靈活的教學計劃,以保證每位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全面發展。
例如,在學習“爵士音樂”這一節時,并非所有學生都能同時對音樂歷史、樂器彈奏和音樂賞析感興趣,為了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教師在教學中應把這些內容相互穿插,講爵士樂的樂器構成時,順帶講一些樂器的彈奏技巧;在音樂賞析的過程中穿插一些爵士樂的創作背景和發展歷史,這樣既能增添一些小趣味,又能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
2.豐富教學手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與教師的教學手法密切相關。傳統高中音樂教學中單一的教學手法已經不再適用,高中音樂教師應結合時代發展,以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為目的,豐富教學手法,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在學習“影視音樂”這一節時,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感受到音樂與情感、情景的對應狀態,以此分辨不同音樂對情感的表現方式。為了加深學生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余時間挑取自己喜愛的影視作品片段,對其中的一首配樂進行介紹分析,并鼓勵學生根據對影視情節的理解感受,自己尋找一首音樂代替,教師可在學生中選幾種大膽的想法,進行配樂剪輯,在課堂上播放。如此一來,能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可以讓學生自主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盡情發揮、暢所欲言。
3.組織校園活動,改善教學環境
傳統的教學理念忽視了高中生的藝術發展,學生都在埋頭苦讀,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去談論藝術、交流音樂,這樣極不利于高中音樂的教育發展。所以,若要改革高中音樂的教學方法,不能放過改善音樂教學環境的部分。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成立歌劇社和合唱團,在保證不影響學生正常學習的前提下,利用課余時間排練一些小短劇和曲目,利用高中文化藝術節的機會進行表演,展示音樂的魅力與活力;也可以聯動其他的學科教師,在文化課教學過程中,用單人演唱或班級合唱的方式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在繁重的學業壓力中得到放松,以飽滿的精神更好地學習、進取。
綜上所述,音樂課程作為高中發展全面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環節,應根據新課改的政策要求,以尊重學生的教學主體位置為前提,改善教學環境和教學手法,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開發學生的藝術潛能,圍繞高中生的長久發展展開教學,提高音樂課程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陳宇.思考音樂鑒賞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性[J].北方音樂,2018
[2]陳宇.分析新課改下的高中音樂教學方法與策略[J].黃河之聲,2018
(廣東省陽春市第一中學)